斑状萎缩的病因
原发性斑状萎缩的具体病因目前尚不明确,而继发性斑状萎缩的发生与某些疾病有关。斑状萎缩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真皮弹性组织的破坏增加或产生减少相关。
1、原发性斑状萎缩
(1)Jadassohn-Pellizari型:又称红斑性皮肤松弛症,其病因不明,可能与内分泌(性腺、甲状腺、脑下垂体)功能紊乱、神经营养及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外伤、感染、先天性家族因素及免疫因素等有关。
(2)Schweninger-Buzzi型:又称无红斑性皮肤松弛症或皮肤多发性良性肿瘤样新生物,病因不明。
(3)皮肤痘疮形斑状萎缩:病因不明,患者往往有家族史。
2、继发性斑状萎缩
系由于机体罹患某些疾病后发生的皮肤变化。
(1)相关疾病:本病可继发于先天及后天梅毒的第二和第三期、瘤型麻风、慢性盘状红斑狼疮、麻疹、结节病、结节性黄色瘤、痤疮、水痘、牙病性败血症、伤寒、结核、淋病、黑热病、萎缩性慢性肢端皮炎和网织细胞肿瘤等。
(2)其他:本病也可能继发于放射治疗及糖皮质激素外用治疗的部位。也有人认为,肠道内细菌毒素以及产生弹性纤维酶的表皮葡萄球菌与本病的发生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