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可疑颅底凹陷症的患者,其诊断包括患者的典型症状及体征,X线平片上测量枢椎齿状突的位置是确诊本病的重要依据,头颅CT及MRI对疾病的诊断也有重要意义。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排除脊髓空洞症、枕骨大孔区及上颈段肿瘤、肌萎缩侧索硬化等疾病。
诊断依据
1、成年后起病、缓慢进展病程。
2、颈短、后发际低,颈部活动受限。
3、枕骨大孔区综合征的症状和体征。
4、典型的影像学改变。可合并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扁平顾底和枢推脱位等畸形。
鉴别诊断
1、脊髓空洞症
脊髓空洞症常与颅底凹陷症并存,其临床特征为颈胸段脊髓分布区呈分离性感觉障碍,手部小肌肉多有萎缩甚至畸形,如症状持续加重并有颅内结构受损表现应考虑有颅底凹陷症的可能,颅颈侧位、张口正位X线、头颅CT及MRI有助于诊断。
2、枕骨大孔区及上颈髓肿瘤
进行性脊髓损害症状为主,可有后组脑神经及上颈神经根症状,本病可表现为颈部及枕部疼痛,膈肌和肋间肌麻痹,四肢硬瘫,症状进行性加重,MRI检查可发现该区域内占位性病变。早期症状类似颅底凹陷症,但缺乏颅底凹陷症的特征外貌及颅内结构受累的症状。X线检查或头颅MRI有助于鉴别诊断。
3、肌萎缩侧索硬化
可出现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症状并存,肌萎缩侧索硬化主要表现为两侧锥体束征阳性,即四肢瘫痪,如病变波及皮质延髓束,可出现吞咽困难及声音嘶哑,但无感觉障碍。颅颈X线检查多正常,并无枕骨大孔区骨性畸形。
1、基于病因分类
(1)原发性:又称先天性颅底凹陷症,为先天发育异常所致,多合并其他畸形,如小脑扁桃体下疝、扁平颅底、中脑导水管闭锁、脑积水及寰枕融合等。
(2)继发性:又称获得性颅底凹陷症,较少见,常继发于佝偻病、骨软化症、畸形性骨炎、类风湿关节炎及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疾病。
2、基于陷入类型分类
(1)腹侧型:表现为枕骨基底部变短,斜坡变短和斜坡呈水平方向。因此,枕大孔与脊柱的连接平面向上方移位。
(2)旁正中型:表现为枕骨髁发育不良,斜坡向后颅方向移位,斜坡长度可能不变,单侧的枕骨发育不良可能导致斜颈
颅底凹陷有三个主要的诊断标准,颅底凹陷症是一种先天性颅骨疾病,也是最常见的寰枕畸形。临床表现为大孔前后径缩短,轴齿突高于正常水平,进入大孔,导致后颅窝体积减小。本病的诊断标准主要依靠X线检查和磁共振成像,诊断标准有三:第一,齿状突顶高出钱氏线3mm以上。第二,齿状突的顶端比麦克斯韦线高6毫米。第三,Bull角大于13度。
观看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