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节苷脂沉积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特异性,可以作为该病症的诊断参考并指导下一步检查。根据临床表现怀疑神经节苷脂沉积病时,医生可能建议做外周血涂片、酶活性检查、基因检查等做出诊断。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排除黏脂贮积病ⅣB型、尼曼-皮克病、半乳糖唾液酸贮积症等疾病。
诊断依据
临床上当出现神经系统异常症状,医生将通常结合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基因检查等检查来确诊。
1、 体格检查
部分患儿可出现头面部发育异常,出现巨颅、前额凸出、大耳、鼻梁低平、齿龈增生和巨舌。
2、 实验室检查
检查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或者皮肤成纤维细胞中β半乳糖苷酶和氨基己糖苷酶的活性,若结果显示酶活性降低,可确诊神经苷脂沉积病并对该病进行分型。
3、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表现为多发性骨发育不良、骨质疏松、脊柱后凸畸形、胸椎和腰椎下缘呈鸟嘴样突出、掌骨畸形。头颅MRI影像学检查表现为脑白质病变、大脑萎缩及小脑萎缩。
4、 基因检查
基因突变分析有助于确诊、家系成员的产前诊断。GLB1基因突变确诊为GM1神经节苷脂沉积病,GM2A、HEXA和HEXB基因突变确诊为GM2神经节苷脂沉积病。
鉴别诊断
1、黏脂贮积病ⅣB型
黏脂贮积病ⅣB型临床特点是典型的骨骼畸形、角膜混浊、心脏损害,尿中硫酸角质素排泄增多,较少在神经组织储积。但是该病也出现智力运动落后等神经系统症状,从临床表现很难将两者鉴别,必须通过酶活性测定进行鉴别。
2、半乳糖唾液酸贮积症
临床表现与GM1神经节苷脂沉积病相似,患者血液白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中β半乳糖苷酶及神经氨酸酶活性均降低,但在全血和血浆中β半乳糖苷酶活性正常,主要表现为神经氨酸酶严重缺乏。通过酶活性检查将两者鉴别。
3、尼曼-皮克病
尼曼-皮克病由于神经鞘磷脂酶缺乏,导致神经鞘磷脂异常沉积在肝、脾等单核及吞噬细胞系统器官和神经组织细胞中,出现肝脾肿大和神经系统功能受损等症状。可通过酶活性检查将两者鉴别。
本病基于致病基因不同可分为GM1神经节苷脂沉积病和GM2神经节苷脂沉积病。
1、GM1神经节苷脂沉积病
根据发病年龄不同,又分为Ⅰ型、Ⅱ型和Ⅲ型。
(1)Ⅰ型:又称婴儿型。患儿常在生后3~6个月发病,少数于新生儿期起病。患儿若能存活至1岁以上,常呈去大脑强直状态,且易反复出现呼吸道感染,多在2岁左右死于支气管肺炎。
(2)Ⅱ型:又称晚发婴儿型或者幼年型。患儿发病年龄稍晚,常在7个月~3岁起病。患儿常因肺部感染在3~10岁间死亡。
(3)Ⅲ型:又称成年晚发型或者慢性晚发型。患儿在3岁后发病,少数在青春期,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