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原则
本病中医治疗应通补兼施,使阴阳达到平衡,气血得生,气机得畅,痰瘀除而正气得复。若疾病危急,必须及时抢救,以防危及生命。
对症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心虚阳脱
(1)若大汗淋漓不止的患者,重用附片,可加用黄芪、山茱萸。
(2)若面色口唇紫暗的患者,可加用三七、桃仁。
2、阴竭阳脱
若汗出不止的患者,可加用黄芪、山茱萸。
药物治疗
1、心虚阳脱
(1)方药:参附汤加减。
(2)常用中药:人参、附子、生姜、大枣。
2、阴竭阳脱
(1)方药:生脉散合参附汤加减。
(2)常用中药:人参、麦冬、五味子、附子、生姜、大枣。
3、痰蒙心窍
(1)方药:涤痰汤和苏合香丸加减。
(2)常用中药:制半夏、陈皮、茯苓、竹茹、枳实、甘草、生姜、大枣、制南星、石菖蒲、人参、苏合香、安息香、冰片、檀香、沉香、木香、白术、香附、朱砂。
4、痰热动风
(1)方药:黄连温胆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
(2)常用中药:黄连、制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生姜、竹茹、枳实、山羊角、桑叶、川贝母、生地、钩藤、菊花、白芍。
手术治疗
不清楚是否需手术治疗。
其他治疗
1、针刺疗法
主穴可取内关、人中、三阴交,配穴可取风池、极泉、尺泽、委中,进行针刺治疗。
2、灸法治疗
可取气海、关元等穴,隔附子饼灸或艾条灸,适用于心阳虚脱的患者。
3、火罐疗法
可取大椎、至阳等穴,三棱针点刺出血后,用酒精闪火法置罐,留罐20分钟,适用于痰热表现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