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原则
风温病变的重心在肺经,故以清泻肺热为治疗原则。风温初起邪在肺卫时,主以辛凉解表;邪传气分而在肺时,主以清热宣肺,阳明热盛则主以辛寒清气,阳明腑实则主以苦寒攻下;如逆传心包应清心开窍;后期热衰阴伤,主以甘寒清养肺胃。本病初起,邪在肺卫,忌用辛温发汗的药物,如麻黄汤、桂枝汤等,以免助热化火,伤津耗液而造成严重后果。邪热初传气分,不能过早使用苦寒或滋腻的药品,以免使邪热难以外达,疾病难以解脱。风温后期邪热已解,阴液耗伤还未恢复,治疗应当以滋阴为主,但邪热还亢盛,不可滥用滋阴药物,以免留邪。
对症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邪袭肺卫
(1)若恶寒已缓解解,可去荆芥、豆豉。
(2)若因风热灼津而口渴明显的,可加天花粉、石斛。
(3)若恶寒,周身疼痛明显,恶寒,多属表郁,可加用如苏叶、防风。
(4)若发热明显的,可加用黄芩、虎杖。
(5)若出现咽喉肿痛,可加马勃、玄参。
(6)肺失宣降而咳嗽较多的,可加用杏仁、橘红、川贝、枇杷叶。
(7)肺热盛咳痰粘稠,多已波及气分,可加用黄芩、鱼腥草等。
(8)若出现流鼻血的症状,可去荆芥、豆豉加白茅根、焦栀子。
(9)若夹有湿邪而有胸膈满闷症状,可加用藿香、郁金等。
2、肺热炽盛
(1)邪热壅肺
①若热毒炽盛,可加用金银花、连翘、虎杖、矮地茶、黄芩、鱼腥草、知母、金荞麦。
②胸膈疼痛较明显的,可加用桃仁、郁金、瓜菱、丝瓜络。
③痰多而喘息气急明显的,可加用葶苈子、苏子。
④痰中带血或咯血,可加用茜草炭、白茅根、侧柏炭、仙鹤草、焦栀子。
⑤咯吐腥臭脓痰的,可用千金苇茎汤加桔梗汤。
(2)肺热腑实
①痰涎壅盛的患者,可加用竹沥、贝母、半夏、天竺黄。
②喘息,气促较为明显的,可加用葶苈子。
③腹胀明显的,可加用枳壳、厚朴。
(3)肺热移肠
①肺热明显,可加用金银花、鱼腥草、桔梗。
②咳嗽明显,可加用桑白皮、枇杷叶。
③腹痛较为明显,可加用白芍。
④大便泄利比较明显,可加用白头翁、马齿苋、地锦草。
⑤有呕吐恶心等症状,可加用藿香、姜竹茹。
(4)肺热发疹
①无表郁症状,可去荆芥。
②皮疹明显,可加用蝉蜕、浮萍。
3、痰热结胸
(1)恶心呕吐较为明显,可加用竹茹、生姜汁。
(2)胸部连同两胁胀满的,可加用柴胡、黄芩。
4、邪入阳明
(1)热炽阳明
①热毒明显,可加用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
②如果里热化火,可加用黄连、黄芩。
③津液耗伤明显,可加用石斛、天花粉、芦根。
(2)热结肠腑
①腹部胀满较明显,可加用枳实、厚朴。
②津液耗伤明显,可加用玄参、生地黄、麦冬。
③热毒较为明显,可加用黄连、黄芩、栀子、黄柏。
(3)胃热阴伤
①气阴耗伤较重的,方中人参可用西洋参替代。
②痰热内阻的患者,可加用竹沥。
③热毒较重的患者,可加用金银花、虎杖、败酱草、鱼腥草。
④呕吐恶心较明显,可加用竹茹、橋皮。
5、热入心包
(1)热陷心包
①痰热蒙蔽心包的患者,见神志昏迷,肢体厥冷,舌苔浊腻,可去莲心、麦冬加用石菖蒲、郁金、金银花、赤豆皮。
②本证病情严重可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现代临床上常用清开灵注射液或酲脑静注射液加入葡萄糖液中静滴。
(2)热入心包兼阳明腑实
大便燥结,津液耗伤,可加用芒硝、玄参。
6、正气未脱
若见大汗淋漓,可加用龙骨、牡蛎。
7、余邪未净、肺胃阴伤
(1)胃阴伤明显,可加用石斛、芦根。
(2)咳嗽较严重的,可加用杏仁、贝母、枇杷叶。
(3)若饮食减少,食欲不振,可加用炒谷麦芽、神曲等。
药物治疗
1、邪袭肺卫
(1)方药:银翘散。
(2)常用中药:银花、连翘、桔梗、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鲜芦根。
2、肺热炽盛
(1)邪热壅肺
①方药:麻杏石甘汤。
②常用中药:麻黄、杏仁、生石膏、甘草。
(2)肺热腑实
①方药:宣白承气汤。
②常用中药:生石膏、生大黄、杏仁粉、瓜蒌皮。
(3)肺热移肠
①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
②常用中药:葛根、炙甘草、黄芩、黄连。
(4)肺热发疹
①方药:银翘散加减。
②常用中药: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牛劳子、细生地、大青叶、丹皮、玄参。
3、痰热结胸
(1)方药:小陷胸加枳实汤。
(2)常用中药:黄连、瓜蒌、枳实、半夏。
4、邪入阳明
(1)热炽阳明
①方药:白虎汤。
②常用中药:生石膏、知母、生甘草、白粳米。
(2)热结肠腑
①方药:调胃承气汤。
②常用中药:炙甘草、芒硝、大黄。
(3)胃热阴伤
①方药:竹叶石膏汤。
②常用中药:生石膏、麦冬、半夏、竹叶、甘草、粳米、人参。
5、热入心包
(1)热陷心包
①方药: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局方至宝丹等。
②常用中药:玄参心、莲子心、竹叶卷心、连翘心、水牛角屑、连心麦冬。
(2)热入心包兼阳明腑实
①方药:牛黄承气汤。
②常用中药:安宫牛黄丸、大黄末。
6、正气未脱
(1)方药:生脉散、参附汤,属内闭外脱者配合安宫牛黄丸。
(2)常用中药:人参、麦冬、五味子。
7、余邪未净、肺胃阴伤
(1)方药:沙参麦冬汤。
(2)常用中药:沙参、玉竹、生甘草、冬桑叶、麦冬、生扁豆、天花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