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原则
复温保温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措施之一。若为危急症候,需及时抢救。中医治疗以益气温阳、活血通络为主要原则。
对症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阳气虚衰
(1)若水肿严重的患者,可加用大腹皮、木通。
(2)若气息微弱,脉律不整的患者,可加用麦冬、五味子。
2、寒凝血滞
(1)若水肿的患者,可加用茯苓。
(2)若呕吐的患者,可加用法半夏、陈皮。
药物治疗
1、阳气虚衰
(1)方药:参附汤加减。
(2)常用中药:人参、熟附子、黄芪、茯苓、桂枝、干姜、丹参、炙甘草。
(3)中成药:四逆汤、生脉饮、参茸片。
2、寒凝血涩
(1)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
(2)常用中药:当归、赤芍、细辛、桂枝、木通、桃仁、红花、人参、川芎、炙甘草。
(3)中成药:复方丹参片、复方丹参注射液。
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手术治疗。
其他治疗
1、复温
复温对低体温患儿复温是治疗的关键。有条件者可用暖箱。若无条件,也可用热水袋、温水浴、火炕、电热毯包裹等方法,或将患儿置于怀抱中紧贴人体加温。
(1)凡肛温≥30℃且腋温-肛温差(T)≥0,提示棕色脂肪产热好,可将患儿置于已预热至适中温度的暖箱中,一般经6-12小时即可恢复正常体温。
(2)若肛温<30℃时,多数患儿T<0,提示体温很低,棕色脂肪被消耗,且易造成多器官损害,一般均应将患儿置于箱温比肛温高1℃-2℃的暖箱中进行外加温。每小时提高箱温0.5℃-1℃(箱温不超过34℃),在12-24小时内可恢复正常体温。然后根据患儿体温,调整暖箱温度,并同时监测呼吸、心率、血压及血气等。在肛温≥30℃,T<0时,仍提示棕色脂肪不产热,故此时也应采用外加温使体温回升。
2、中药外治
(1)生葱、生姜、淡豆豉。捣碎混匀,酒炒,待温热时敷于局部。用于寒凝血涩证。
(2)当归、红花、川芎、赤芍、透骨草、丁香、川乌头、草乌头、乳香、没药、肉桂。研为细末,加羊毛脂,凡士林,拌匀成膏。油膏均匀涂于纱布上,加温后,敷于患处。用于阳气虚衰证。
3、针灸疗法
温灸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穴,或艾条配生姜片温灸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