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病变的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感觉障碍、括约肌功能障碍及其他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脊髓损害的节段不同,其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
典型症状
1、脊髓半侧损害可引起脊髓半切综合征,表现为受损平面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深感觉障碍及对侧痛温觉障碍。
2、脊髓横贯性损害在受累节段以下双侧上运动神经元瘫痪、感觉全部缺失、括约肌功能障碍,严重者在急性期可出现脊髓休克。脊髓损害节段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不相同:
(1)高颈段(C1~C4)受损的表现四肢呈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损害平面以下全部感觉缺失或减退,尿便障碍,可有枕、颈后部及肩部根性神经痛,咳嗽、打喷嚏、转头时疼痛加重,常伴发高热。
(2)颈膨大(C5~T2)受损的表现双上肢呈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双下肢呈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表现为四肢瘫痪,损害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尿便障碍。
(3)胸段(T3~T12)受损的表现胸髓是脊髓中最长而血液供应较差、最易受损的部位。胸髓横贯性损害时,两上肢正常,两下肢呈现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截瘫),病变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尿便障碍,出汗异常,胸部常伴束带样放射性疼痛。
(4)腰膨大(L1~S2)受损的表现两下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两下肢及会阴部感觉缺失,尿便障碍。
(5)脊髓圆锥(S3~4和尾节)受损的表现肛门周围及会阴部皮肤感觉缺失,肛门反射消失和性功能障碍,但肢体无瘫痪表现。
(6)马尾受损的表现下肢可有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会阴或小腿部放射性疼痛,尿便障碍常不明显或出现较晚。
并发症
脊髓病变的常见并发症如压疮、肌肉萎缩、体温失调、呼吸障碍等。
脊髓病变的早期特征通常会出现肢体疼痛和麻木,并且还会伴有感觉迟缓和运动障碍,有的患者还会出现突然跌倒和大小便异常,甚至还会造成尿潴留和身体消瘦等症状。脊髓病变可能是内分泌失调所造成的,也可能是中毒因素引起的,也不排除是肿瘤性的疾病,应到医院进行全面检查,根据不同病因选择合适的治疗措施。
观看问答脊髓病变的早期特征如下:第一,在早期可以出现脊髓病变以下的截瘫。出现双下肢的瘫痪非常常见。严重的双下肢甚至完全不能活动。第二,在早期也可以出现感觉异常。比如出现双下肢的麻木感、刺痛感,以及痛温觉的感觉障碍。第三,也可以出现大小便的功能异常。比如出现尿潴留等方面的症状。脊髓病变原因是非常多的,建议患者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明确具体的原因。
观看语音
脊髓病变指的是脊髓肿瘤、脊髓发育异常、脊髓非肿瘤样病变的疾病的总称,属于骨科、神经科常见病症之一,患者的症状主要有神经根刺激性疼痛、肢体运动障碍、括约肌功能障碍等。脊髓病变的症状具体如下:
1、运动功能消失、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当患者出现运动功能横贯性损伤后,随着脊髓的休克,会导致出现损伤的节段运动功能完全消失,并且肌张力会逐渐增高。也有少部分患者在脊髓休克期恢复后某些肌肉组织会逐步恢复自主活动,但是还会表现为萎缩、张力松弛、萎缩、腱反射消失等症状。
2、肌张力痉挛:当患者的反射休克期消失后,其出现瘫痪组织、肢体的反射会逐渐亢进,并且肌张力会从弛缓变为痉挛。出现完全性脊髓损坏者还会呈现屈性截瘫,出现部分脊髓损坏者则表现为呈伸性截瘫。
3、功能丧失:主要表现为完全性弛缓性瘫痪患者,其瘫痪部位的机体反射、括约功能丧失都会丧失,病情较轻者一般数小时、数天就能恢复,也不会留下后遗症,但病情严重者功能丧失会持续很长时间,一般六个星期左右才能逐渐恢复,并且可能会遗留后遗症。
4、感觉障碍:出现损伤部位的感觉丧失,但不完全性脊髓病变患者可能在肛门、阴部有部分感觉保留,通常需要在脊髓恢复后,各种感觉才能逐步恢复。
5、出现神经原性膀胱:患者主要表现为无张力性膀胱,在恢复期则表现为间歇性尿失禁,在病症晚期表现为挛缩性膀胱,当患者表现为总体反射时,会出现无抑制性膀胱。
脊髓病变通常可以使用磁共振的方式来明确病因,从而针对具体病情对症治疗,能有效解除脊髓病变症状,但在恢复期间,患者身边需要随时有人照顾,防止因疾病给患者造成的不便引发附加伤害。
观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