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导航

手术库
检查库
内科
呼吸内科 心血管内科 神经内科 消化内科 内分泌科 风湿免疫科 肾内科 风湿免疫科 普内科
外科
神经外科 心胸外科 乳腺外科 泌尿外科 肝胆外科 胃肠外科 肛肠外科 胃肠外科 骨外科 外伤科 整形烧伤科 普外科
男女老幼
妇产科 妇科 产科 男科 儿科 小儿科 新生儿科 生殖健康 整形美容科
皮肤性病科
皮肤病科 性病科
五官科
眼科 耳鼻咽喉科 口腔科
精神心理科
精神病科 心理咨询科 成瘾医学科
肿瘤科 感染科 肝病科 急诊科 中医科 体检保健科 营养科 疼痛专科 非临床科室

内伤发热

您的位置: 首页 > 找疾病 > 中医内科 > 内伤发热 > 治疗
内伤发热的治疗

治疗原则

根据证候、病机的不同而分别采用有针对性的治法。属实者,宜以解郁、活血、除湿为主,适当配伍清热。属虚者,则应益气、养血、滋阴、温阳,除阴虚发热可适当配伍清退虚热的药物外,其余均应以补为主。对虚实夹杂的,应兼顾清热与补虚。

对症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阴虚发热

(1)盗汗明显的患者,可去青蒿,加用牡蛎、浮小麦、糯稻根;

(2)阴虚症状严重的患者,可加用玄参、生地黄、制首乌;

(3)出现失眠的患者,可加用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

(4)兼见头晕气短、体倦乏力者,加太子参、麦冬、五味子。

2、血虚发热

(1)血虚症状明显的患者,加用熟地黄、枸杞子、制首乌;

(2)发热较重者,可加银柴胡、白薇;

(3)食欲不振、腹胀的患者,去黄芪、龙眼肉,加陈皮、神曲、谷麦芽。

3、气虚发热

(1)自汗较多者,加牡蛎、浮小麦、糯稻根;

(2)时冷时热、汗出怕风者,加桂枝、芍药;

(3)胸部和胃脘部堵塞不舒、痞硬胀闷的患者,加苍术、厚朴、藿香。

4、阳虚发热

(1)气短较重的患者,加人参;

(2)阳气虚弱较严重者,加仙茅、淫羊藿;

(3)大便不成形者,加白术、干姜。

5、气郁发热

(1)情志不舒、腹部胀满严重时,可加郁金、香附、青皮;

(2)发热明显,舌红口干、便秘者,可去白术,加龙胆草、黄芩;

(3)月经不调,可加用泽兰、益母草。

6、痰湿郁热

(1)出现恶心、呕吐时,加竹茹、藿香、白蔻仁;

(2)胸闷、苔腻,加郁金、佩兰;

(3)寒轻热重、口苦呕逆的患者,加青蒿、黄芩。

7、血瘀发热

(1)发热严重者,可加秦艽、白薇、牡丹皮;

(2)肢体肿痛者,可加丹参、郁金、延胡索。

药物治疗

1、阴虚发热

(1)方药:清骨散加减。

(2)常用中药:银柴胡、知母、胡黄连、地骨皮、青蒿、秦艽、鳖甲等。

(3)中成药:知柏地黄丸等。

2、血虚发热

(1)方药:归脾汤加减。

(2)常用中药:黄芪、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当归、龙眼肉、酸枣仁、远志、木香等。

(3)中成药:归脾丸等。

3、气虚发热

(1)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2)常用中药: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等。

(3)中成药:补中益气丸等。

4、阳虚发热

(1)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

(2)常用中药:附子、桂枝、山茱萸、地黄、山药、茯苓、丹皮、泽泻等。

(3)中成药:金匮肾气丸等。

5、气郁发热

(1)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2)常用中药:丹皮、栀子、柴胡、薄荷、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等。

(3)中成药:加味逍遥丸等。

6、痰湿郁热

(1)方药: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加减。

(2)常用中药:杏仁、蔻仁、薏苡仁、半夏、厚朴、通草、滑石、竹叶等。

(3)中成药:三仁合剂等。

7、血瘀发热

(1)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2)常用中药:当归、川芎、赤芍、地黄、桃仁、红花、牛膝、柴胡、枳壳、桔梗等。

(3)中成药:血府逐瘀丸等。

手术治疗

有外伤或肿瘤的患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考虑进行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