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特征
早期出现哭闹、多汗、烦躁不安;中后期出现胸骨异常凸起、(手部)踝部骨质环形隆起,骨骼关节变形内翻(或外翻)。
实验室检查
血清25-(OH)D3变低于11ng/ml;血清钙和磷,低于正常值。
影像学检查
可见肢体骨钙化,骨皮质变薄,骨骼弯曲变形。
早期
哭闹、多汗、烦躁不安。
激期
方颅、胸骨异常凸起、(手部)踝部骨质环形隆起,骨骼关节变形内翻(或外翻)。
后期
经治疗后,早期和激期的症状、体征均消失。
后遗症期
终生遗留下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佝偻病可以做血生化和x线检查。佝偻病即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由于婴幼儿、儿童、青少年体内维生素D不足。引起钙、磷代谢紊乱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常见症状有夜哭、出汗、方颅、易激惹等。通过血生化检查,看是否出现血钙下降、血磷降低及碱性磷酸镁异常。通过x线拍片检查,看是否有钙化带模糊的情况或者是否出现钙化带消失,干骺端是否毛刷样或杯口状改变。
观看语音
当身体缺乏维生素D时会引起钙磷代谢紊乱,不能维持骨骼的正常发育。维生素D是钙代谢必不可少的生物调节因子,当维生素D严重缺乏时会引起佝偻病,这属于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病,会影响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引起佝偻病的因素有很多,若是想要知道是否是因为维生素D缺乏所引起的就应该做好诊断。那么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到底要如何诊断呢?
1、血液生化检查。骨软化病活动期和佝偻病患者的血钙可正常或者偏低,血磷降低。血碱性磷酸酶增高是诊断佝偻病的主要指标,但是缺乏一定的特异性,而且对肝脏带来很大的影响。血清的碱性磷酸酶主要以骨碱性磷酸酶为主,是成骨细胞所分泌的,当身体缺乏维生素D时成骨细胞会变得异常活跃,会升高血清中骨碱性磷酸酶的含量,最终诱发佝偻病。这种检查对佝偻病早期诊断敏感性很高。
2、骨矿物质含量。骨代谢疾病的各种病理因素所引起的骨矿化异常也是诊断佝偻病的重要指标。一般会采用有单光子吸收法。此方法测定不同病期佝偻病骨矿含量,能及时发现佝偻病初期和骨矿含量明显下降,这对于诊断骨软化病和佝偻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3、X线骨骼检查。佝偻病早期患者长骨干骺端临时钙化带会变得模糊而且变薄,两边磨角消失。做x线检查时会发现骨质明显稀疏而且密度减小、排列紊乱。
4、口服维生素d治疗。轻度患者每天需要口服1000~2000iu维生素d,中度患者每天需要口服2000~4000左右,重度患者每天需口服5000。口服药物持续一个月左右,然后每天需要补充200毫克的钙元素。
当被诊断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时,应该积极治疗,同时还要及时补充维生素D,适当的晒晒太阳,不能长时间久坐久站或者久走,以免加重脊柱弯曲。佝偻病患者超过三岁以后容易出现后遗症,补充维生素D已经没有任何的意义,应该考虑矫形疗法。鸡胸患者应该通过引体向上、俯卧撑等活动来加强胸部的扩展。治疗轻度的x或者o型腿,应该按摩相应的肌群来增强肌张力,尽量是通过游泳的方式来矫正,重度后遗症患者会影响到生理以及体型,可通过外科矫正手术治疗。
观看文章佝偻病可能导致鸡胸,但鸡胸并不一定就是佝偻病。在佝偻病激期,即活动期,当维生素D缺乏在初期没有得到治疗时,孩子体内钙、磷代谢紊乱进一步加重,除了初期的神经精神等不典型症状改变外,会逐渐出现典型的骨骼改变。6个月以内的婴儿会出现颅骨软化,表现为颅骨薄、前囟周围软,轻轻按压枕骨或顶骨后部,有按压乒乓球的感觉。6个月之后头围增大,头颅外观呈“方形”,医学上称之为“方颅”。肋骨部位可以触摸到串珠样的凸起,通常是在第7-10肋骨最典型,称之为“佝偻病串珠”。重的佝偻病患儿,在手腕、足踝部位形成圆形环状隆起,称为手、足镯。1岁左右的小儿,因为胸骨和邻近软骨向前凸起或向内凹陷,形成“鸡胸样或漏斗样”畸形。
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