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原则
治疗的目的是减轻症状,改善和恢复脾胃功能。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温之,热者寒之的原则全面施治。脾胃气滞证,应理气和胃;脾胃气虚证,需益气健脾和胃;脾胃阳虚证,应温补脾胃;寒湿困阻证,应温中散寒,健脾化湿;湿热内蕴证,应清热利湿。
药物治疗
1、脾胃气滞证可用木香顺气散加减,常用中药有木香、砂仁、醋香附、陈皮、厚朴、苍术等。
2、脾胃气虚证可用四君子汤加减,常用中药有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等。
3、脾胃阳虚证可用理中汤加减,常用中药有厚朴、陈皮、丁香、干姜、白豆蔻、砂仁、木香等。
4、寒湿困阻证可用苓桂术甘汤,常用中药有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5、湿热内蕴证可用甘露消毒丹加减,常用中药有黄连、黄芩、栀子、茵陈、茯苓等。
其他治疗
1、按摩
(1)摩腹:用掌心或四指在腹部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抚摩,具有健脾和胃、理气消食的作用。
(2)腹部揉按:用手掌呈螺旋形揉按腹部,可促进消化。
(3)腹部震颤法:用震颤法震中脘、关元等穴,扶正祛邪。
(4)揉足三里:用拇指指腹顺时针揉按足三里,有健脾和胃、通经活络、益气养血的作用。
2、拔罐取穴脾俞、胃俞、中脘、章门、阳陵泉、三阴交、足三里。用真空罐或火罐,每次选拔2-3次,隔2-3天1次,吸拔10-15分钟。
消化不良脾胃不和通常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保护肠胃黏膜,和促进肠胃蠕动的药品治疗,也可以加入一些中成药,比如参苓白术散等。消化不良并且伴随着脾胃不和很可能会引起气短、乏力和头晕,也可能会伴随着胃胀和胃痛,服用药品治疗的时候,饮食上也要做出调整,尽量选择吃清淡半流质食物。
观看问答患者有脾胃不和症状时,主要选取以下穴位进行针灸:一、中脘穴,在患者前正中线肚脐上4寸位置;二、建里穴,在患者腹正中线肚脐上3寸位置;三、梁门穴,在患者肚脐上4寸旁开2寸位置;四、天枢穴,在患者肚脐水平旁开2寸位置;五、足三里穴,位于患者外膝眼下3寸位置,距胫骨前缘有一横指距离。如果患者有虚寒症状,除普通针刺外,还可加艾灸、温针灸等进行治疗。
观看语音
脾胃不和,是属于中医学的病症,多是由于体内的气机阻滞,导致到脾胃失健,通常会表现为食少纳呆,食后感觉腹胀,大便不调等。常见的起因是因为饮食不干净,经常思考,用脑过度,很多高中生都会偶尔的出现肠胃炎就是这个原因。
脾胃不和吃什么药
脾胃不好对于身体和日常生活都会出现很大的影响,现在就为大家推荐几款适合在脾胃不和时服用的药物:
1.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散,是由白扁豆,甘草,茯苓,莲子,人参,山药等成分组成,对于人体主要起到调节肠胃运动,改善身体的新陈代谢,提高自身的免疫力等。这个配方对于肠管能起到兴奋的作用,可以解除肾上腺对于肠管的抑制作用所以会增加肠管对水和氯离子的吸收,减少我们胃部的压力。调理我们的脾胃。
2.归脾丸
归脾丸,主要的成分是由党参,白术,黄芪,龙眼肉,木香,大枣,甘草等药物组成,对于调理脾胃不和有很好的作用,能起到益气健脾,对于人体有养血安神,改善我们因为脾胃不和导致的睡眠不好。除了对脾胃有作用,这个归脾丸还对心虚有治愈作用,可以起到治愈气短心悸等疾病。不过儿童,妇女,孕妇等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才服用。
3.补中益气丸
这款药物由党参,白术,当归,陈皮,柴胡,甘草,升麻组成,形状为小蜜丸。调理脾胃有很好的效果,主要可以对于人体的补中益气有很多好的帮助,同时有利于升阳作用。对于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身体疲倦,食少腹胀,长期便溏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4.人参健脾丸
人参健脾丸,主要由人参,白术,甘草,当归,山药,木香,等药物通过加工产生的相互作用,有利于人体调和脾胃。可以治愈脾胃不和产生的饮食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腹部胀痛,大便不成形,经常便溏,体弱易倦等情况。对于发烧的病人,不适宜服用这款药物,还有儿童,妇女,孕妇等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这款药物。
观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