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导航

手术库
检查库
内科
呼吸内科 心血管内科 神经内科 消化内科 内分泌科 风湿免疫科 肾内科 风湿免疫科 普内科
外科
神经外科 心胸外科 乳腺外科 泌尿外科 肝胆外科 胃肠外科 肛肠外科 胃肠外科 骨外科 外伤科 整形烧伤科 普外科
男女老幼
妇产科 妇科 产科 男科 儿科 小儿科 新生儿科 生殖健康 整形美容科
皮肤性病科
皮肤病科 性病科
五官科
眼科 耳鼻咽喉科 口腔科
精神心理科
精神病科 心理咨询科 成瘾医学科
肿瘤科 感染科 肝病科 急诊科 中医科 体检保健科 营养科 疼痛专科 非临床科室

伤寒与副伤寒

您的位置: 首页 > 找疾病 > 中医内科 > 伤寒与副伤寒 > 症状
伤寒与副伤寒的症状

典型伤寒患者常有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皮疹、肝脾肿大等特征性表现,有时还可并发肠出血、肠穿孔、中毒性肝炎等并发症;副伤寒临床表现与伤寒相比,病情相对较轻,症状不典型,表现多样化,且不同类型间存在一定差异,但并发症相似。

典型症状

1、典型伤寒的临床表现

伤寒在发病前有一段潜伏期,时间长短与与伤寒杆菌的感染量以及机体的免疫状态有关,波动范围为3天-60天,通常为7天~14天。

(1)初期

为病程的第1周,起病缓慢,最早出现的症状是发热,可伴有畏寒;热度呈阶梯形上升,有时可达39℃~40℃;还可伴有全身疲倦、乏力、头痛、干咳、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等表现;右下腹可有轻压痛;部分患者能扪及肿大的肝脾。

(2)中期

为病程的第2周~3周,可出现伤寒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①持续发热:体温上升到达高热以后,多呈稽留热型。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抗菌治疗,热程可持续2周以上。

②神经系统中毒症状:由于内毒素的致热和毒性作用,患者表现为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耳鸣、重听或听力下降,严重者可出现谵妄、颈项强直甚至昏迷;儿童可出现抽搐。

③相对缓脉:正常情况体温每上升1℃,脉搏约增加18次/分,但若体温升高和脉搏增快不成比例,则为相对缓脉。一般成年患者常见,但并发心肌炎时,表现不明显。

④玫瑰疹:多数患者在病程7天~14天可出现淡红色的小斑丘疹,称为玫瑰疹。直径2㎜~4㎜,压之褪色,主要分布在胸、腹及肩背部,一般在2天~4天内变暗淡、消失,可分批出现。有时可变成压之不退色的小出血点。

⑤消化系统症状:大约半数患者可出现腹部隐痛,位于右下腹或呈弥漫性;还多见便秘症状;仅10%患会者出现腹泻,多为水样便;右下腹可有深压痛。

⑥肝脾肿大:大多数患者有轻度的肝脾肿大。

(3)缓解期

为病程的第4周,患者体温逐步下降,神经、消化系统症状减轻。但由于小肠病理改变仍处于溃疡期,有可能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4)恢复期

为病程的第5周,体温恢复正常,神经、消化系统症状消失,肝脾恢复正常。

2、副伤寒的临床表现

(1)甲、乙型副伤寒

患者肠道病变表浅,范围较广,可波及结肠。潜伏期比较短,2天~15天,一般为8天~10天。起病常有腹痛、腹泻、呕吐等急性胃肠炎症状,2天~3天后减轻,接着体温升高,出现伤寒样症状。体温波动比较大,稽留热少见。皮疹出现比较早,稍大、颜色较深,量稍多可遍布全身。

(2)丙型副伤寒

临床表现比较复杂。起病急,寒战、体温迅速上升,热型不规则,热程1周~3周;出现迁徙性化脓病灶时,病程延长,以肺部、骨骼及关节等部位的局限性化脓灶为常见;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少见。病情发展

特殊临床背景下以及病程发展阶段中伤寒的特点:

1、小儿伤寒

年龄越小临床表现越不典型。一般起病比较急,呕吐和腹泻等胃肠症状明显,热型不规则,便秘较少。多数患儿无相对缓脉,玫瑰疹较少见,肝脾肿大明显。外周白细胞计数可不减少。容易并发支气管炎或肺炎,肠出血和肠穿孔少见。

2、老年伤寒

发热通常不高,多汗时容易出现虚脱。病程迁延,恢复期长。并发支气管肺炎和心力衰竭多见,病死率较高。

3、再燃

部分患者于缓解期,体温还没有下降到正常时,又重新升高,持续5天~7天后退热,称为再燃。此时血培养可再次出现阳性,可能与伤寒杆菌菌血症尚未得到完全控制有关。有效和足量的抗菌药物治疗可减少或杜绝再燃。

4、复发

10%~20%用氯霉素治疗的患者在退热后1周~3周临床症状再度出现,称为复发。此时血培养可再获阳性结果,与病灶内的细菌未被完全清除,重新侵入血流有关。少数患者可有2次以上的复发。

并发症

1、肠出血

为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成人比小儿多见。常有饮食不当、活动过多、腹泻,以及排便用力过度等诱发因素。大量出血时,常表现为体温突然下降、头晕、口渴、恶心和烦躁不安等症状。体检可有面色苍白、手足冰冷、呼吸急促、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休克体征。

2、肠穿孔

为最严重的并发症。穿孔前可有腹胀、腹泻或肠出血等前兆。临床表现为腹部突然疼痛,伴恶心、呕吐、四肢冰冷、呼吸急促、脉搏细速、体温和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经过1小时~2小时后,腹痛和休克症状可暂时缓解。但不久后体温迅速上升,腹痛加剧,并出现腹胀,腹壁紧张,全腹压痛和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移动性浊音阳性等腹膜炎体征。白细胞较原先升高,腹部X线检查可发现膈下有游离气体。

3、中毒性肝炎

体检可发现肝大和压痛。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轻至中度升高,仅有部分患者血清胆红素轻度升高,发生肝功能衰竭少见。

4、中毒性心肌炎

患者有严重的毒血症状,主要表现为脉搏增快、血压下降、第一心音低钝、心律失常。检查可有心肌酶谱异常,心电图P-R间期延长、ST段下降或平坦、T波改变等异常。

5、溶血-尿毒综合征

以急性溶血性贫血、急性肾衰竭和血红蛋白尿为主要临床表现。

6、其他

有时还可并发支气管炎、扁桃体炎、肺炎、溶血性尿毒综合征、急性胆囊炎、骨髓炎、肾盂肾炎、血栓性静脉炎、中毒性脑病(如脑膜炎、脑炎与虚性脑膜炎)等。孕妇患者还可能发生流产或早产。

相关解析

副伤寒在临床上具体可以分为三种,分别为甲型、乙型和丙型。而甲型副伤寒主要发生于成人感染,可以引起多处肠道病变。一般甲型副伤寒潜伏期比较短,病程也比较短,平均病程在8到10天左右,临床症状以腹部症状为主,例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表现。腹部症状在2到3天以后可能会逐渐的减轻,接着会出现体温升高,出现伤寒样症状。甲型副伤寒的典型症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发热。甲型副伤寒主要表现为持续性高热,体温常达39℃~40℃,甚至在40℃以上,高热往往可持续数日或数周,亦可表现为不规则性发热,热度高低、持续时间以及日间温差均无规律性。

2、消化系统症状表现。甲型副伤寒常出现食欲缺乏、腹胀、便秘或腹泻,下腹部有轻微压痛等消化系统症状,也可称为腹部症状。

3、神经系统症状表现。甲型副伤寒也可表现出表情淡漠、听力减退、反应迟钝等症状,如果是重症患者则可出现谵妄、头痛、昏迷、颈项强直等症状。

4、皮疹。甲型副伤寒多伴有皮疹出现。一般皮疹症状出现的比较早,皮疹的颜色比较深,皮疹的体积比较大,可以遍布于全身。临床多表现为“玫瑰”疹。

5、其他伴随症状。多数甲型副伤寒患者可伴有脾肿大,质软且有压痛;部分患者可出现肝肿大症状。

在甲型副伤寒的诊断和治疗方面,需综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相关实验室的检查和病原学检查。甲型副伤寒常见特征性实验室检查表现为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本病诊断的金标准是细菌培养可见副伤寒甲沙门氏菌。甲型副伤寒的复发几率较高,但病死率较低,经过积极治疗后,容易控制病情。

观看文章

副伤寒的话是由副伤寒杆菌引起的一个肠道急性传染性疾病临床上主要分为甲乙丙三种沙门杆菌。临床上的话,不同的类型感染,出现的临床症状也是不一样的,既然是一个肠道的传染性疾病,那其出现的症状,首先是考虑有一个消化系统的症状,包括食欲不振,舌苔厚腻,腹部不适,腹胀,可有便秘或腹泻,下腹部有轻压痛,同时可伴有一个全身性的症状,包括持续的高热。热型主要是一个稽留热,少数的话,为不规则热,那相对缓慢是心血管系统的症状及神经系统症状可出现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听力减退,重症者可有张望脑膜刺激症,昏迷,同时的话有些患者可以出现肝脾肿大以及典型的玫瑰疹表现。

观看语音

副伤寒是由副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染。副伤寒的临床症状与伤寒相似,但是病情较轻。副伤寒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发热、头痛等。病情严重的,也有可能引起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

观看问答
相关检查 更多»
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是血液中重要的细胞成分,也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白细胞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