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
根据突然发病的脊髓受损表现,如疼痛,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再结合病史(出血者多有外伤史;缺血者多与血压波动有关)以及脑脊液、脊髓血管造影、CT、MRI等辅助检查结果即可明确诊断。医生在诊断过程中,还需与急性脊髓炎、亚急性坏死性脊髓炎、下肢血管性间歇性跛行、马尾性间歇性跛行等疾病进行鉴别。
鉴别诊断
1、急性脊髓炎表现为急性起病的横贯性脊髓损害,但起病前多有感染史或疫苗接种史,起病不如脊髓血管病急,无急性疼痛或根性疼痛等首发症状,脑脊液细胞数可明显增加,激素治疗有一定效果,轻症病人有自限性,预后相对较好。
2、亚急性坏死性脊髓炎亚急性坏死性脊髓炎是一种脊髓的血栓性静脉炎,表现为缓慢进行性加重的双下肢无力伴肌肉萎缩、腱反射亢进、锥体束征阳性、损害平面以下感觉障碍、尿便障碍等。腰骶段最易受累,胸段少见。脑脊液蛋白增高,椎管造影可见脊髓表面有血管扩张。
3、其他原因导致的间歇性跛行
(1)下肢血管性间歇性跛行:是下肢动脉发生血栓性脉管炎或微栓子反复栓塞所致,表现为下肢间歇性疼痛、无力、苍白、皮肤温度降低、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有助于诊断。
(2)马尾性间歇性跛行:是由于腰椎椎管狭窄所致,常有腰骶区疼痛,行走后症状加重,休息后症状减轻或消失;腰前屈时症状可减轻,后仰时则加重。感觉症状较运动症状重,有间歇性垂足等表现。
1、缺血性脊髓血管病
(1)脊髓短暂性缺血发作。
(2)脊髓梗死:因发生闭塞的供血动脉不同可分为脊髓前动脉综合征、脊髓后动脉综合征、中央动脉综合征三类。
2、出血性脊髓血管病包括硬脊膜外出血、硬脊膜下出血、髓内出血、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
3、脊髓血管畸形可分为硬脊膜动静脉瘘、髓内动静脉畸形、髓周动静脉瘘、混合型。
脊髓血管病主要是由脊髓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除了这个病因之外,还有其他病因,例如:动脉炎、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低血压等。脊髓血管病包括缺血性脊髓血管病、脊髓出血、脊髓血管畸形、脊髓静脉疾病。那么脊髓血管病有这么多类型,诊断的时候也有一定的难度。其实可以从临床症状、医院检查诊断出来。下面为脊髓血管病的诊断:
1、缺血性脊髓血管病的发病比较突然,男性患病的几率比女性的高。发病持续的时间短暂,一般患者不超过二十四小时。可自行恢复,而且不会有任何的后遗症出现。患者有间歇性跛行以及下肢远端发作,换句话说,患者走路的时候会出现单侧下肢沉重、乏力,有些比较严重的患者两侧都会出现同样的症状。更加严重甚至会瘫痪。这些症状会反复发作但是又可以自行恢复。上述症状可以作为诊断缺血性脊髓血管病的标准之一。
2、脊髓出血虽然比较少见,但是诊断并不是很难。一般会有剧烈的背痛、排尿障碍以及截瘫的症状出现。如果人们日常中突然出现背痛、排尿障碍、截瘫等,要多加注意,可能是脊髓出血引起的,应及时去医院接受检查和治疗。
3、脊髓血管畸形的发生和外伤、运动等有关,对于女性患者,可能与月经和怀孕有关系。三十岁到七十岁是好发人群,一般为男性患者。该病表现出起病急,症状会反复发作。临床表现出急性疼痛,出现感觉障碍。这个疾病的临床症状没有什么特异性,都是一些比较常见的症状,很容易误诊为脊髓出血。因此,比较难诊断。但是可以根据患者的年龄,病史适当进行判断,之后再做进一步的检查。
4、可以根据患者是否出现尿便潴留、突发性背痛、下肢单瘫、下肢截瘫来判断是否患有脊髓静脉疾病。
5、通过做腰椎穿刺、CT或者MRI、脊髓造影来诊断。如果腰椎穿刺的结果显示椎管大部分通畅,脑脊液蛋白有轻度升高的现象,可诊断为脊髓梗死。通过CT或者MRI可以清楚知道脊髓是否局部增粗、是否有出血的症状、是否出血梗死等。做脊髓造影可显示脊髓畸形血管位置和范围,甚至可确定血肿的位置。
脊髓血管病分类多,治疗的方法和难度都不一样。患者一旦发现自身有疑似的病症,要及时去医院做相关的检查,确定是都患了脊髓血管病。若确诊为脊髓血管病要及早接受治疗,争取早日康复。
观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