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癔症属于精神心理疾病,多由强烈的情绪刺激或心理暗示激发,当应激事件发生引发原始应激反应后,患者往往会对情景做出过度评估,并出现相应的心身反应,易造成大脑皮质超限抑制,使皮层下功能增强,并且持续精神紧张又在大脑皮层出现兴奋灶,引出负诱导,出现精神、感觉及运动异常。
基本病因
1、环境因素
该类事件常发生于学校、工厂等封闭的集体人群中,在诱因作用下,一人发病后周围人群因看到或听到其症状从而造成紧张因素,导致心理影响较大,容易主观觉得自己的症状与其他人的相似,并互相影响,从而进一步加大该事件的影响,导致恶性循环。
2、自身因素
该病好发于青少年,女性高于男性,农村高于城市,所以人群的经济文化水平、生活习俗及身体(包括心理)发育情况等对该病的发生及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在我国文化、经济落后的偏远农村地区,残留了一些封建迷信思想,儿童和青少年容易被影响,一些鬼神、讹传可引发学校群体性症。
3、求同心理
在遭遇食物中毒、怪异气味等突发事件后,当某个人出现一定的不良症状时,会对周边其他人造成一定的恐慌,有些人在得到这种心理暗示后,就会出现无意识的模仿,从而表现出同样的不适症状,最后造成群体性事件。
诱发因素
1、共同经历过某件事
如集体共同进餐、同时吸入某种异味、共同接触某种新事物、目睹或听闻某种恐怖情景等,导致一定范围人群出现群体性癔症。
2、疲劳或紧张情绪
疲劳或紧张的情绪可以诱发本病,受到家长、老师批评或惩罚,与同学争吵,考试前的紧张准备,或者遇到突发的生活事件等,都会引发个别儿童癔症发作(尤其是具有瘾症素质或癫痫发作史的儿童),如果家长、学校、社会处理不当就会在一定范围内诱发群体性瘾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