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类固醇肌病?
-
类固醇肌病也被叫做皮质类固醇性多发性肌病一般是指患者由于某些因素造成的机体内部的皮质类固醇激素异常而产生的肌肉萎缩和肌无力,可以分为慢性和急性两种。一般慢性的类固醇肌病比较常见,但是在患病初期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后期会出现盆带肌无力,波及肩胛带肌和四肢近端肌群。
- 类固醇肌病的病因 «查看更多
-
基本病因类固醇肌病是广泛应用皮质类固醇而引起的一类肌肉病变,研究表明,肌病的发生与类固醇的累积剂量有关。癌症、营养不良、长期不运动等可增加发病的风险。危险因素癌症、营养不良、长期不运动或合并使用其他免...
- 类固醇肌病的症状 «查看更多
-
类固醇肌病主要侵犯近端骨骼肌群,表现为明显的肌无力,患者走路和持物困难等。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肌肉萎缩。严重的急性类固醇肌病者还可累及呼吸肌,出现呼吸困难等表现。典型症状1、慢性类固醇肌病(1)四肢...
- 类固醇肌病的治疗 «查看更多
-
治疗原则本病无特殊治疗,首先应调整类固醇激素的使用,并可通过阻力训练、药物治疗等方式缓解症状,改善预后。常用药物如B族维生素、谷氨酰胺、雄激素等。一般治疗阻力训练:适当的阻力训练对减轻类固醇激素所致的...
类固醇肌病主要指的是由皮质类固醇激素导致的肌无力和肌肉萎缩,也叫做皮质类固醇性多发性的肌病。类固醇肌病可以分为慢性或急性的类型。慢性类固醇肌病比急性更加多见,起病较为隐匿,主要的表现是盆带的肌无力,并渐渐的发展,最后会累及到四肢近端的肌群和肩胛带肌。
类固醇肌病的治疗
类固醇肌病的治疗主要分为慢性类固醇肌病的治疗和急性类固醇肌病的治疗。慢性类固醇肌病可以在停药后的数月或数周就到达恢复状态,当使用含氟制的患者改用非氟制剂以后肌无力的症状就会出现相应的缓解。而急性类固醇肌病的患者则需要在停药后的数周就会出现好转的迹象,存在少部分的患者肌无力可能会持续一年左右。
类固醇肌病的临床表现
1、慢性类固醇肌病
慢性类固醇肌病主要是由于长期使用皮质类的固醇所引起的肌肉出现病变。患者常常具有长达数年或数月大剂量使用皮质类固醇的用药史。
(1)患者的肢体肢带肌和近端肌力量相对比较弱,呈现对称的分布。该病首先会侵犯下肢的近端,并渐渐的发展,最后会累及到四肢近端的肌群和肩胛带肌。
(2)人体的醛缩酶和血清CK处于正常。肌电图也是正常的或呈现轻微的肌源性损害,无自发的电位。肌活检会发现肌纤维的大小出现轻微的改变,可能伴有Ⅱ0型纤维的萎缩,但无很少的肌纤维坏死和炎性细胞的浸润。
2、急性类固醇肌病
急性类固醇肌病主要是由于皮质类固醇所导致的急性四肢瘫痪性肌病和危重病性肌病。患者常常因为多种全身性的疾病或严重顽固性的哮喘接受大剂量的皮质类固醇治疗,也见于脓毒血症等危的患者,当肌肉缺失神经支配以后会摄入大量的皮质类固醇,便会出现选择性的肌凝蛋白缺失,这就是急性类固醇肌病的特征性表现。
观看文章- 类固醇肌病的临床表现
-
类固醇肌病是一种由于长期使用类固醇药物引起的肌肉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肌肉无力和疲劳感:患者常常感到肌肉无力和疲劳,尤其是在进行体力活动时更为明显,这...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