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原则
骨缺损的治疗本质上是完成一个骨损伤后的修复过程。在控制感染,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之后,再行手术治疗。常用的手术方法包括肢体短缩术、骨移植和截肢术等,临床应根据骨缺损的面积、患者的自身特点等,进行合理的选择。
对因治疗
1、糖尿病患者,术前应将血糖控制在8mmol/L以下。
2、结核患者,应在正规抗结核治疗2周以上,方可行手术治疗。
3、肿瘤患者,应纠正贫血和负氮平衡等。
对症治疗
对骨缺损伴感染者,应通过彻底的引流、及时更换敷料,使创面清洁,以利于新鲜肉芽组织生长。通常在创面愈合,稳定2个月以上,才可行骨缺损修复术。
药物治疗
骨缺损需进行手术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但如果合并感染者,可给予抗生素类药物控制感染。
特效药
手术治疗
1、瘢痕切除及皮瓣修复术
对表浅骨缺损(如胫骨、桡骨下段)伴较多的贴骨瘢痕形成者,应先切除瘢痕,作皮瓣修复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待局部环境改善之后,再二期处理骨缺损。
2、肢体短缩术
肢体短缩术可促进骨折的直接愈合,提高稳定性,松弛软组织张力,还可改善创伤周围的血供,减少神经源性疼痛,促进创面的早期闭合。适用于软组织条件不好,且有神经损伤的患者。
3、骨移植
修补材料的选择
①自体骨移植
可选用自体肋骨、胫骨、肩胛骨等。其具有术后愈合良好、无异物刺激反应等优点,但由于其塑形困难,且需要另做手术取骨,目前极少应用。
②异体骨移植
A.可用骨库储存的颅骨片、肋骨等,但易发生感染和免疫反应,目前基本不用。
B.胚胎骨移植是异体骨移植较好的应用领域,胎儿血中含有大量的免疫抑制因子,能弥补异体骨移植造成的免疫排斥问题。
③人工骨移植
如钛板、生物活性玻璃、高分子骨水泥、生物陶瓷等,目前此法应用较多。
4、截肢
适用于严重的骨缺损患者,截肢既是治疗手段,也可作为其他治疗方法失败以后的挽救措施。
其他治疗
1、基因治疗,将目的基因通过体内或体外途径转入靶细胞,维持骨诱导因子在局部持续有效地表达,从而修复骨缺损。
2、体内负压技术、低频振动、电磁刺激治疗、局部自体骨髓移植等技术,对于骨缺损的治疗也有一定的辅助效果。
但目前上述方法还处于起步阶段,临床应用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