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会从父母、老师、大家庭成员、同伴以及同事,多方面详细了解患者长期的生长发展病史。如果患者的行为特征符合品行障碍的临床表现,持续6个月以上,明显影响社交、学业、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同时行为问题不是心理发育障碍、其他精神障碍或神经系统疾病所致,即可诊断。诊断过程中会建议做精神病学评估、心理测试等检查,会与对立违抗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抑郁和心境障碍等鉴别,并判断是否存在共病的情况。
诊断依据
1、一种反复和持续的行为模式,侵犯他人的基本权利或违反与其年龄相符的社会规则,在过去的12个月内至少有下述15项中的3项,且在过去的6个月内至少有下述中的1项。
(1)攻击人或动物
①常常欺负、威胁或恐吓他人。
②常常挑起斗殴。
③曾使用能造成他人身体严重损伤的武器(例如:棍棒、砖头、破碎的瓶子、小刀、枪械)。
④曾残忍地伤害他人的身体。
⑤曾虐待动物。
⑥曾当事主面夺取物品(例如抢劫、抢钱包、敲诈、持械抢劫)。
⑦强迫他人与自己发生性行为。
(2)破坏财产
①曾故意纵火以造成严重损失。
②曾故意破坏他人的财物(除纵火外)。
(3)欺骗或偷窃
①曾破门而入进入他人的房子、建筑物或汽车。
②常常说谎以取得物品或优惠,或常常说谎以逃避责任(例如哄骗他人)。
③曾不当事主的面偷窃之前的物品(例如到商店偷货物,但不是破门而入)。
(4)严重违反规则
①13岁以前起,不管父母阻止,常常在外过夜。
②在与父母同住或与其代理人同住时,至少有2次离家出走且在外过夜,或有一次长时间不回家。
③13岁以前起,经常旷课。
2、上述行为问题引起具有临床意义的社交、学业或职业功能损害。
3、如果个体的年龄在18岁或18岁以上,不符合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鉴别诊断
1、对立违抗障碍
对立违抗障碍和品行障碍都会带来与家长、老师或其他权威发生冲突的行为。两种障碍共病率高,当个体同时符合对立违抗障碍和品行障碍的诊断时应该同时给出两个诊断。鉴别要点如下。
(1)品行障碍的行为要比对立违抗障碍严重,对立违抗障碍不会有对人或动物的攻击性行为、破坏财产和偷窃欺骗行为。
(2)对立违抗障碍中的情绪调节问题如愤怒、易激惹的心境,并不包括在品行障碍的诊断标准中。
2、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患者存在的多动和冲突特点也会导致患者的破坏性行为。如果同时符合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品行障碍的诊断时应该同时给出两个诊断。缺陷多动障碍患者的这些行为没有违反社会规则或侵犯他人的权利,因此通常达不到品行障碍的诊断标准。
3、抑郁和心境障碍
易激惹、攻击性行为和品行问题可能会出现在抑郁障碍、双相障碍和破坏性情绪失调的儿童青少年患者中。可以根据这些特点将两者鉴别。
(1)心境障碍为发作性病程,而品行障碍为持久的行为模式。
(2)心境障碍患者的攻击或对抗行为,有明显的情绪高涨或情绪低落,行为异常只是临床表现的一部分。
(3)心境障碍患者经过相应药物治疗后,攻击或对抗行为随情绪症状的改善而消失。
(4)品行障碍的患者在没有情绪波动的阶段仍然有伴有攻击性或者不伴有攻击性的品行问题。
4、间歇性暴怒障碍
品行障碍和间歇性暴怒障碍都有很高比例的攻击性行为。鉴别要点:间歇性暴怒障碍仅仅局限在有攻击性行为没有其他的品行方面的问题,且患者的攻击性行为常常是没有预期的、没有特别的目的的。
5、适应障碍
如果那些不符合其他特定障碍诊断标准的临床上显著的行为问题,其发生明确与心理社会应激源有关,且在应激源(或应激源的后果)终止后6个月内没有得到缓解,则应诊断为适应障碍(伴行为紊乱或伴情绪和行为紊乱)。
1、基于起病的年龄分类
(1)儿童期起病型:在10岁以前,个体至少表现出品行障碍的1种特征性症状。
(2)青少年期起病型:在10岁以前,个体没有表现出品行障碍的特征性症状。
(3)未特定起病型:符合品行障碍的诊断标准,但是没有足够信息来确定首次症状起病于10岁之前还是之后。
2、基于严重程度分类
(1)轻度:很少有品行问题达到诊断标准,并且品行问题对他人带来的伤害比较小(例如,撒谎、逃学、未经允许在外过夜、破坏其他的规则)。
(2)中度:品行问题的数量和对他人的影响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例如,当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