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导航

手术库
检查库
内科
呼吸内科 心血管内科 神经内科 消化内科 内分泌科 风湿免疫科 肾内科 风湿免疫科 普内科
外科
神经外科 心胸外科 乳腺外科 泌尿外科 肝胆外科 胃肠外科 肛肠外科 胃肠外科 骨外科 外伤科 整形烧伤科 普外科
男女老幼
妇产科 妇科 产科 男科 儿科 小儿科 新生儿科 生殖健康 整形美容科
皮肤性病科
皮肤病科 性病科
五官科
眼科 耳鼻咽喉科 口腔科
精神心理科
精神病科 心理咨询科 成瘾医学科
肿瘤科 感染科 肝病科 急诊科 中医科 体检保健科 营养科 疼痛专科 非临床科室

颤证

您的位置: 首页 > 找疾病 > 中医内科 > 颤证 > 治疗
颤证的治疗

治疗原则

本病初期,虚象并不明显,治疗当以清热、化痰、息风为主。病程较长,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等虚象比较突出,治疗当滋补肝肾,益气养血,调补阴阳为主,兼以息风通络。由于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多在本虚的基础上导致标实,因此,治疗更应重视补益肝肾,治病求本。

对症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风阳内动证

(1)如果肝火偏盛、出现焦虑、心烦的患者,可加用龙胆草、夏枯草等。

(2)如果出现痰多的患者,可加用竹沥、天竺黄。

(3)如果出现眩晕耳鸣的患者,可加用知母、黄柏、牡丹皮等。

(4)如果出现心烦、失眠的患者,可加用炒枣仁、柏子仁、丹参等。

(5)如果出现颤动不止的患者,可加用僵蚕、全蝎等。

2、痰热内动证

(1)如果出现胸闷、恶心、咯吐痰涎、苔厚腻脉滑的患者,可加用煨皂角、白芥子等。

(2)如果出现震颤较重的患者,可加用珍珠母、生石决明、全蝎等。

(3)如果出现心烦、易怒的患者者,可加天竺黄、牡丹皮、郁金等。

(4)如果出现胸闷、胃脘痞满的患者,可加用瓜蒌皮、厚朴、苍术等。

(5)如果出现皮肤麻木的患者,加地龙、丝瓜络、竹沥;神识呆滞,加石菖蒲、远志。

3、气血亏虚证

(1)如果血虚心神失养,出现心悸、失眠、健忘的患者,可加用炒枣仁、柏子仁等。

(2)如果出现肢体颤抖、疼痛麻木的患者,可加用鸡血藤、丹参、桃仁、红花等。

4、髓海不足证

(1)如果出现肢体颤抖、眩晕较显著的患者,可加用天麻、全蝎、石决明。

(2)如果出现五心烦热、失眠、便秘、小便色红的患者,可加用黄柏、知母、丹皮、玄参。

(3)如果出现肢体麻木、拘急强直的患者,可加用木瓜、僵蚕、地龙,并重用白芍、甘草。

5、阳气虚衰证

(1)如果大便稀溏的患者者,可加用干姜、肉豆蔻。

(2)如果出现心悸的患者,可加用远志、柏子仁。

药物治疗

1、风阳内动证

(1)方药:天麻钩藤饮合镇肝息风汤加减。

(2)常见中药: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川牛膝、益母草、黄芩、栀子、杜仲、桑寄生,朱茯神、首乌藤、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甲、生杭芍、玄参、天冬、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甘草。

(3)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全天麻胶囊。

2、痰热内动证

(1)方药: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

(2)常用中药:半夏、橘红、枳实、茯苓、制南星、生姜、水牛角、桑叶、川贝、生地黄、钩藤、菊花、白芍药、生甘草、鲜竹茹、茯神。

(3)中成药:葛根素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

3、气血亏虚证

(1)方药:人参养荣汤加减。

(2)常用中药:人参、熟地黄、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黄芪、陈皮、五味子、桂心、炒远志。

(3)中成药:补中益气丸、人参养荣丸。

4、髓海不足证

(1)方药:龟鹿二仙膏加减。

(2)常用中药:鹿角、龟甲、人参、枸杞子。

(3)中成药:杞菊地黄丸、健步壮骨丸。

5、阳气虚衰证

(1)方药:地黄饮子加减。

(2)常用中药:干地黄、巴戟天、山萸肉、石斛、肉苁蓉、五味子、肉桂、茯苓、麦冬、炮附子、石菖蒲、远志、生姜、大枣、薄荷。

(3)中成药:金匮肾气丸。

其他治疗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本病有一定疗效,病程短者疗效较好,但须坚持较长时间治疗。可选取自会、风池,曲池、合谷、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等穴位。肝肾阴虚加肝俞、肾俞;气血虚弱加气海,公孙;痰瘀交阻加膻中,阴陵泉,血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