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可能是感染、异性蛋白及药物、化学品、伴随疾病及恶性肿瘤等因素,诱导机体发生Ⅲ型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上并激活补体,产生许多炎症介质,进一步导致了血管内皮的损伤。
1、感染
(1)细菌感染:A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分枝杆菌等。
(2)病毒感染:肝炎病毒(甲型、乙型和丙型)、单纯疱疹病毒、流感病毒、细小病毒B19、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
(3)真菌感染:白念珠菌感染等。
(4)原虫感染:疟原虫等。
(5)蠕虫感染:血吸虫、盘尾丝虫感染等。
2、异性蛋白及药物
包括胰岛素、青霉素、乙内酰脲、链霉素、氨基水杨酸、磺胺、噻嗪类、吩噻嗪类、维生素、苯丁唑啉、奎宁、链激酶、他昔莫芬、抗流感疫苗、口服避孕药及血清等。
3、化学品
如杀虫剂、除草剂及石油产物等。
4、伴随疾病
较为少见。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皮肌炎、白塞病、高丙种球蛋白血症、冷球蛋白血症、肠吻合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囊性纤维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等。
5、恶性肿瘤
淋巴增生性肿瘤如霍杰金病、蕈样肉芽肿、成人T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极少数实体肿瘤如肺、结肠、卵巢、肾、前列腺、头颈部和乳腺癌等。
6、其他
如抗中性粒细胞质抗体、炎症介质(如白三烯B4、组胺、IL-1、IL-6、TNF-α和干扰素)、凝血酶及黏附分子也可能参与本病的发生。血管炎的发生可能还与小血管及周围大量聚集的后期凋亡中性粒细胞及核尘不能被有效及时清除有一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