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由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合成并分泌的一种磷脂蛋白复合物)缺乏是本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1、早产:胎龄越小,PS合成及分泌量也越低,发生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几率越高。胎龄<30周的早产儿,本病发生率高达70%以上;胎龄>36周的早产儿,本病发生率仅为1%~5%。
2、糖尿病母亲婴儿:本病发生率比正常增加5~6倍,因为血中高浓度胰岛素能拮抗肾上腺皮质激素对PS合成的促进作用。
3、择期剖宫产儿:分娩未发动时行剖宫产,缺乏正常子宫收缩,儿茶酚胺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激反应较弱,影响PS的合成分泌。
4、其他:围生期窒息、低体温、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和母亲低血压等所致的胎儿血容量减少,均可诱发本病。有研究发现,由于PS中SP-A或SP-B基因变异或缺陷,使其不能发挥作用,此类患儿不论足月还是早产,均易发生本病。由于PS含量减少,使肺泡表面张力增加,呼气末FRC降低,肺泡趋于萎陷。RDS患儿肺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肺顺应性下降,气道阻力增加,通气/血流降低,气体弥散障碍及呼吸功增加,从而导致缺氧、代谢性酸中毒及通气功能障碍所致的呼吸性酸中毒;由于缺氧及酸中毒使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液体漏出,使肺间质水肿和纤维蛋白沉着于肺泡表面形成嗜伊红透明膜,进一步加重气体弥散障碍,加重缺氧和酸中毒,并抑制PS合成,形成恶性循环。此外,严重缺氧及混合性酸中毒也可导致PPHN的发生。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新生儿科常见危重症疾病。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不足,肺泡不能张开,吸入的氧气无法跟体内的二氧化碳,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新生儿出现缺氧代偿性的呼吸增快,胸片可提示肺部呈白肺表现。治疗上主要是用肺表面活性物质,通过气管插管的方式注入肺部,并辅以呼吸机治疗。该病多见于早产儿,特别是32周以下早产儿多见。注意是否有合并细菌感染等情况,如果有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抗炎治疗。
观看语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