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
医生一般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临床检查结果即可确诊,部分情况还需参考患者眼部病史及家族史判断。在诊断过程中,需注意与视网膜劈裂及脉络膜脱离进行鉴别。
鉴别诊断
1、视网膜劈裂视网膜劈裂是指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本身的裂开,而视网膜脱离是神经上皮与色素上皮的分离。眼底检查可见部分视网膜球形隆起,劈裂内层可见各样裂孔,但外侧也破裂时液化的玻璃体可进入视网膜下,形成视网膜脱离。一般可通过眼部B超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鉴别。
2、脉络膜脱离脉络膜脱离为脉络膜内液体积聚(一般为积血),导致视网膜向玻璃体腔内隆起,但间接眼底镜下为黑褐色球形,半球形隆起,视网膜活动度很小,没有视网膜裂孔。患者主诉疼痛严重,前节炎症反应重,伴有较重的低眼压。一般伴有不同程度的视网膜脱离。可通过眼部B超鉴别。
本病可根据病因分为三类:1、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发生在视网膜裂孔形成的基础上,液化的玻璃体经视网膜裂孔进入视网膜神经上皮下,使视网膜神经上皮与色素上皮的分离引起。
2、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血管病变并发玻璃体积血及眼外伤等均可发生玻璃体内及玻璃体视网膜交界面的纤维增生膜,进而造成牵拉性视网膜脱离。
3、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有两种类型,即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和出血性视网膜脱离,均无视网膜裂孔。前者见于原田病、葡萄膜炎、后巩膜炎、葡萄膜渗漏综合征、恶性高血压、妊
视网膜的脱落跟脱离,实际在临床上来讲是一个概念,只是不同的医生或者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视网膜脱落在临床上,指的是视网膜的神经上皮和色素上皮,这两层结构之间的一个脱离。所以这个情况下,我们一定要去评估这个患者,脱离的范围和影响视功能的程度如何。如果是局灶性的视网膜的脱离,我们可以考虑使用,比如激光的方法,把视网膜脱离去通过激光封闭拦截,防止大范围的脱离。如果已经形成大范围的脱离,导致视功能严重下降的情况下,我们一定要进行手术。就是我们所讲的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通过视网膜脱离的复位,让视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而且这种手术方法,一般来讲是越做得早,我们的视功能恢复得越好。另外在手术后一定要定期的复查,防止视网膜脱离的复发。
观看视频
视网膜脱离,即靠近眼球壁的视网膜脱落,对视力有很大的影响。此病的影响与视网膜脱离的位置有很大关系。如果部件位于眼睛周边部分,通常对视力的影响较小,主要表现出与拉幕一样效果的阴影。如果位于黄斑区,将对视力产生严重影响。视网膜脱离程度越大,对视力的影响越大。时间越长,对视力的影响就越严重。因此,一旦此病发现有必要立即进行检查,及时治疗。那么检查项目又有哪些?视网膜脱离的症状有哪些?
视网膜脱离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1、视功能检查,包括双眼的肉眼视力和矫正视力。如果视力小于0.1,则需要检查光线定位,光感和红绿色视觉。
2、视野和眼压测量,当视网膜脱落时,视野缺损发生在眼球的对侧。例如,当上方视网膜脱落时,下方视野将是有缺陷的。如果鼻侧的视网膜脱落,颞侧的视野是有缺陷的。发生视网膜脱离,一般眼压会低于正常值。如眼压低于1.3千帕(10毫米汞柱)时,需要注意有没有脉络膜脱离。
3、B超检查,主要用于屈光不透的患者,需要了解视网膜脱离的范围,有没有脉络膜脱离现象。
视网膜脱离的症状:
1、眼前有闪光感
视网膜是眼球的最内层,与玻璃体有密切的关系。视网膜中的马蹄形孔可由玻璃体的牵引引起,此时,患者会感到一阵闪光。因此,当发生这种情况时,应该及时去看医生,让专科玻璃体视网膜医生做详细的眼底检查,找出原因。
2、眼前的黑色阴影,看东西不全:
如果患者错过了预防和治疗的第一阶段,通常眼前会出现固定的黑色阴影或看不全影像,表明已发生视网膜脱离。这时去医院时,医生将对其进行详细检查,并根据视网膜脱离的大小进行相应的治疗,如激光,注气,外部视网膜复位等,或手术后使用视网膜脱离枕或视力枕头。
3、视力丧失:
有些患者不太注意或迟钝。当视力降低到一定指数时,才急着就医。此时,检查显示视网膜脱离非常广泛并涉及黄斑区。有必要知道视网膜脱离何时影响黄斑,因为脱离影响黄斑越久视觉危害越大,位置分离的时间越长,视力恢复就越差。如果这个位置超过4周,视力恢复将非常差,因此及时了解该病,及早寻求医疗非常重要!
以上除此之外,还应该要注意对于患有眼外伤的患者,患者在视力丧失后必须由专业眼科医院进行检查,否则也会延误病情,对于一只眼睛,视网膜被分离,另一只眼睛也要被详细检查。特别是对于接受过视网膜脱离手术的患者。
观看文章视网膜脱离患者通常会出现阴影、闪光、闪电、漂浮物体、视觉扭曲、视野缺损等症状。如果病人有上述症状,他应该及时去医院。全科医生将首先扩大患者的瞳孔,然后进行眼底检查,看看是否有视网膜撕裂或脱离。如果病人因玻璃体混浊或眼睛出血而看不清楚,他可以用超声波检查是否有视网膜脱离,然后做出诊断。
观看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