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是通过癫痫、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出血、头痛等临床表现,及颅脑相关的影像学检查,如颅骨X线平片、颅脑CT、脑MRI、脑血管造影(DSA)、正电子放射扫描(PET)等作出诊断。医生在诊断过程中还需排除其他疾病,如高血压脑出血、颅内肿瘤出血等。
诊断依据
1、好发人群
本病多见于20~50岁,且以女性多见。
2、症状
(1)轻微头痛:在无明显症状的患者中,轻微头痛可能是唯一主诉,常因体检时做影像学检查时而被发现。
(2)癫痫:见于大多数幕上脑内海绵状血管瘤,表现为各种形式的癫痫发作。
(3)神经功能缺失表现:可表现为静止性、进行性或混合性。急性及进行性神经功能缺失常继发于病灶出血,症状取决于病灶部位与体积。
(4)出血:通常发生在病灶周围脑实质,较少进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反复出血可引起病灶增大并加重局部神经功能缺失。
3、体征
患者多有血压的增高等体征。
4、辅助检查
(1)颅骨X线平片:占位附近骨质破坏,无骨质增生现象,脑内病灶常见钙化点。
(2)颅脑CT检查:表现为富含血管的占位征象,可清楚显示病变的出血和钙化。CT骨窗像可以显示病灶周围骨质破坏。
(3)脑MRI检查:MRI的T1和T2加权像上病变表现为网状混杂信号,T2加权像是最敏感的。病变周围为低信号环,注射造影剂后不强化或有轻度强化。
(4)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在静脉相或窦相可见病灶部分染色,偶可见引流静脉。
(5)正电子放射扫描(PET):PET能够提供代谢性信息,海绵状血管瘤的吸收度很低。
鉴别诊断
1、高血压脑出血
在中老年人中多见,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骤,突然头痛、呕吐、眩晕、语不达意及有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
2、颅内转移肿瘤出血
与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一样,都是在原发的情况下继发出血,而颅内肿瘤的患者近期可有消瘦表现,通过影像学检查能发现转移病灶,可对二者进行鉴别。
基于血管瘤发生部位分类:
1、脑内海绵状血管瘤
多位于大脑半球、脑干及基底节区。
2、脑外海绵状血管瘤
多位于中颅窝底、视网膜和头盖骨等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