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虫病主要是因似蚯蚓蛔线虫感染所致。似蚯蚓蛔线虫简称蛔虫,是寄生在人体肠道的最大的线虫。虫卵经消化道进入人体后,其中的幼虫孵出,并在体内逐步发育成熟为成虫,成虫继续繁殖产卵,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并在适宜环境条件下发育成熟后可再引起感染。
基本病因
自人体感染到雌虫产卵约需60~75天,成虫寿命约为1~2年。幼虫在体内移行可引起多组织、器官损伤、感染,而成虫可寄生在肠道掠夺营养或影响肠道功能,此外,因成虫有向别处移行和钻孔的习性,可能会引起胆道蛔虫病、蛔虫性肠梗阻等多种并发症。蛔虫的生命周期如下:
1、摄入
虫卵在适宜条件下发育为含杆状蚴虫卵,此时被人吞食后即可导致感染。
2、移行
幼虫可在小肠内孵出,穿过肠壁经由血液或淋巴系统,可到达肝脏、心脏和肺部等部位。在肺部发育一段时间后,经气道进入咽部,然后被重新吞咽至小肠。
3、成熟
回到肠道后幼虫可逐步发育成熟为成虫。蛔虫雌雄异体,雌虫长20~35cm,甚至达4cm以上;而雄虫较小,长15~31cm。
4、繁殖
雌虫和雄虫在小肠中交配。雌虫每日产卵约20万,并随粪便排出体外。
危险因素
以下因素可能会增加患病风险:
1、≤10岁的儿童,由于喜欢在泥土中玩耍,或者存在吸吮手指等不良卫生习惯,故容易受感染。
2、生活在全年气温温暖的地区。
3、生活环境卫生条件较差,有使用人类粪便做肥料的情况。
人蛔虫亦称似蛔线虫,是儿童最常见的寄生虫病之一。成人生活在人体小肠内,可引起蛔虫病。幼虫可以在人体内迁移,引起内脏的迁移。因为食用受感染的虫卵而受到轻微感染的儿童没有明显的症状。异位寄生虫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胆道蛔虫病和肠梗阻,这可能危及其生命。
一、蛔虫病传播途径
1、传染源:主要为蛔虫寄生患者。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口服受蛔虫卵污染的食物、水、蔬菜和水果。蛔虫卵对外界有很强的抵抗力,不需要中间宿主,而且可以附着在飞扬的尘埃上。儿童摄入后会感染蛔虫。因为孩子们喜欢玩泥土,手上可能沾满了蛔虫卵。如果饭前不洗手,蛔虫卵就可以通过手吞进肚子里,所以孩子容易感染蛔虫。
孩子得了蛔虫病后,家长只要给孩子吃蛔虫药,就可以杀灭或驱除蛔虫,吃蛔虫药最好不要吃油类食物。目前蛔虫一般毒性较小,但在吸收后仍可能产生头痛、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
二、蛔虫病的预防
1、控制感染源:驱除肠道蛔虫是控制感染源的重要措施,积极发现和治疗肠道蛔虫病患者,定期检查和治疗易感者。
2、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不干净的瓜果;勤剪指甲,不随地大便等;对餐馆、饭店要定期进行卫生标准化检查,禁止生水制作饮料等。
3、加强粪便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不使用生粪施肥,不放牧生猪等,使用无害的人类粪便作为肥料,防止粪便污染环境是切断蛔虫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
观看文章这在学龄儿童中最为常见。蛔虫在胆道中增殖并渗入胆管,引起急性上腹痛和胆道感染。在发作期间,孩子的腹痛通常是无法忍受的,而且非常疼痛。在严重的情况下,它可能导致器官破裂和穿孔,从而危及生命。胆道蛔虫病的症状包括:1.腹痛。当蛔虫侵入胆道并刺激胆总管产生痉挛和收缩时,会出现突然的剧痛,但疼痛可以像往常一样完全缓解。
观看问答蛔虫病在以前比较常见的,目前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蛔虫病的发病率是比较少的,以前在农村卫生条件差,所以得蛔虫病的儿童还是比较多的。感染蛔虫之后患儿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也可能会出现消化不良,腹痛等症状,它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就是消化道传播,往往是吃了不干净的食物而感染。对于蛔虫病主要是可以营养支持以及驱虫治疗。
观看语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