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可诊断该病。除此以外,还需要排除其他病毒性肠炎、细菌性肠炎等疾病。
诊断依据
1、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粘脓便或脓血便。
2、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每日≥3次。
3、实验室检查提示肠腺病毒感染。
鉴别诊断
1、轮状病毒肠炎
起病急,常伴发热等症状。粪便呈蛋花汤样或无色水样,无腥臭味,有少量黏液,镜检白细胞极少或无。无明显中毒症状,腹泻严重者可发生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素乱。病原学特异性检查有助于鉴别。
2、空肠弯曲菌肠炎
多见于6个月至2岁婴幼儿。夏季发病多见。粪便为黏液便或脓血便,有腥臭味。镜检有大量白细胞和少量红细胞。发热、腹痛,易并发多器官功能损害。血培养可鉴别。
3、鼠伤寒沙门菌小肠结肠炎
起病急、发热、病情轻重不一。多见于婴幼儿。粪便性状多变,为黄绿色、深绿色水样、黏液样或脓血便。镜检有多量白细胞和红细胞。重者易并发败血症、休克等。血培养可鉴别。
4、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
起病急,中毒症状重,可发生脱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循环衰竭。多发生于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后。粪便为暗绿色水样便,似海水样,腹泻频繁,每日达数十次。粪便检查常可见假膜,镜检可见多量脓细胞。粪便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
5、真菌性肠炎
多发生于营养不良或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者。常伴有鹅口疮。粪便中含泡沫多,有时呈豆腐渣状,带有黏液。镜检可见真菌孢子和菌丝。
1、基于病情分类
(1)轻型:无脱水、无电解质平衡紊乱和酸碱失衡症状。
(2)中型:轻至中度脱水或有轻度电解质平衡紊乱或酸碱失衡症状。
(3)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酸碱失衡症状。
2、基于病程分类
(1)急性腹泻:病程在2周以内。
(2)迁延性腹泻:病程在2周至2个月。
(3)慢性腹泻:病程在2个月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