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缺血性肠炎?
-
缺血性肠炎是指肠系膜上动脉或下动脉阻塞或灌注不足而引起的结肠缺血、缺氧、肠壁坏死,多见于老年人。腹痛、腹泻、便血被称为缺血性肠炎的三主征。临床分为三型:一过性肠炎型、狭窄型、坏疽型。临床表现:突发中腹部绞痛,有腹膜刺激征。肠道狭窄会发生梗阻,便血。有指压征,胃肠道痉挛等。
缺血性肠炎一般是由于肠管上血管发生痉挛,出现血液循环的障碍,进而肠管会发生缺血,主要症状就是腹部剧烈的疼痛。另外,会出现粘液脓血便。如果出血量多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引发失血性的休克,缺血性的肠炎会出现腹部较为剧烈的疼痛,腹部会出现拒按的情况。发生缺血性肠炎之后,要及时的完善相关的检查,及早进行对因对症的治疗,在积极的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的情况下,可考虑手术进行治疗。尤其已经发生坏死的肠管部分,需要及早的进行切除的治疗,防止发生严重的感染。
观看语音缺血性肠炎一般发生在结肠部位,通常是由于给结肠供应血液的血管发生痉挛或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结肠因缺血缺氧而引起的一种疾病,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结肠的坏死。病人在临床症状上主要表现为剧烈的腹痛、腹泻并伴有血便,可通过肠镜、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等检测来对病情进行明确。
观看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