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导航

手术库
检查库
内科
呼吸内科 心血管内科 神经内科 消化内科 内分泌科 风湿免疫科 肾内科 风湿免疫科 普内科
外科
神经外科 心胸外科 乳腺外科 泌尿外科 肝胆外科 胃肠外科 肛肠外科 胃肠外科 骨外科 外伤科 整形烧伤科 普外科
男女老幼
妇产科 妇科 产科 男科 儿科 小儿科 新生儿科 生殖健康 整形美容科
皮肤性病科
皮肤病科 性病科
五官科
眼科 耳鼻咽喉科 口腔科
精神心理科
精神病科 心理咨询科 成瘾医学科
肿瘤科 感染科 肝病科 急诊科 中医科 体检保健科 营养科 疼痛专科 非临床科室

鼻鼽

您的位置: 首页 > 找疾病 > 中医五官科 > 鼻鼽 > 治疗
鼻鼽的治疗

治疗原则

治疗鼻鼽,重点要解决患者的鼻塞、喷嚏、流涕症状,故以宣通鼻窍、敛涕止嚏为原则。中医药治疗在缓解症状、延长间歇期、减少反复发作方面显示了一定优势,肺气虚寒,治以温肺散寒;脾气虚弱,治以健脾益气;肾阳不足,治以温补肾阳;肺经伏热,治以清肺通窍。

对症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肺气虚寒

(1)鼻痒明显,可加用僵蚕、蝉蜕。

(2)若怕风怕冷、鼻流清水涕的患者,可加用桂枝、干姜、大枣等。

2、脾气虚弱

(1)若有腹胀、大便溏稀、鼻流清水涕的患者,可加用山药、干姜、砂仁等。

(2)若畏风怕冷,遇寒则喷嚏频频的患者,可加用防风、桂枝等。

3、肾阳不足

(1)若喷嚏多、清涕长流不止的患者,可加用乌梅、五味子。

(2)若遇风冷即打喷嚏、流清涕的患者,可加黄芪、防风、白术。

(3)若兼腹胀、大便溏稀的患者,可加用黄芪、人参、砂仁。

一般治疗

避免接触变应原对已明确的变应原,应设法避免接触或食用。如花粉症患者,可在花粉季节减少外出或迁移他地;对动物皮屑、羽毛过敏者,应避免接触宠物、禽鸟;对真菌、屋尘过敏者,应保持室内通风、干爽。

药物治疗

1、肺气虚寒

(1)方药:温肺止流丹加减。

(2)常用中药:人参、诃子、细辛、荆芥、黄芪、白术、防风、蝉蜕、桂枝、干姜、甘草。

(3)中成药:玉屏风颗粒、苍耳子胶囊、辛芩颗粒、通窍鼻炎片。

2、脾气虚弱

(1)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2)常用中药:人参、黄芪、白术、陈皮、山药、当归、升麻、柴胡、干姜、砂仁、甘草。

(3)中成药:补中益气丸。

3、肾阳不足

(1)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

(2)常用中药:附子、肉桂、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牡丹皮、泽泻、获苓、乌梅、五味子。

(3)中成药:金匮肾气丸。

4、肺经伏热

(1)方药:辛夷清肺饮加减。

(2)常用方药:辛夷、黄芩、石膏、栀子、桑白皮、麦冬、茜草、紫草、墨早莲。

(3)中成药:滴通鼻炎水、辛夷鼻炎丸。

其他治疗

1、药物外治

可选用方向通窍或健脾益气的中药滴剂滴鼻。药物外治鼻鼽,可选用滴鼻剂,还可用喷雾剂等剂型。鼻黏膜容易损伤,因此外治药物要注意安全性,并且不宜长期用。

2、针刺治疗

针灸治疗本病有效,尤其对改善鼻道的通气功能较为迅速。体针常取迎香、印堂、风池、风府、足三里等为主穴,以上星、合谷、禾髎、肺俞、脾俞、肾俞、三阴交等为配穴。每次主穴、配穴各取1穴-2穴。

2、灸法

取足三里、命门、百会、气海、三阴交、涌泉、上星、印堂、身柱、膏肓、肺俞、脾俞、肾俞等穴,悬灸或隔姜灸。

3、耳穴贴压

取神门、内分泌、内鼻、肺、脾、肾、肾上腺、皮质下等穴,以王不留行籽贴压在穴位上,两耳交替,每次取3穴-5穴。

4、穴位敷贴

常用于冬病夏治,在夏季应用时注意皮肤护理,避免损伤。用白芥子、甘遂、细辛、麝香,分别研末调匀,在夏季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第一天分3次用姜计调敷贴于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每次贴30分钟-60分钟后除去。连续应用3个夏季。

5、按摩疗法

适用于患者自行治疗和保健,患者将双手大鱼际摩擦至发热后贴于鼻梁两侧,自鼻根至迎香穴轻轻摩擦至局部觉热,或以两手中指于鼻梁两边按摩20次-30次。应用时注意在操作时间和强度上要适度,避免过度操作引起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