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导航

手术库
检查库
内科
呼吸内科 心血管内科 神经内科 消化内科 内分泌科 风湿免疫科 肾内科 风湿免疫科 普内科
外科
神经外科 心胸外科 乳腺外科 泌尿外科 肝胆外科 胃肠外科 肛肠外科 胃肠外科 骨外科 外伤科 整形烧伤科 普外科
男女老幼
妇产科 妇科 产科 男科 儿科 小儿科 新生儿科 生殖健康 整形美容科
皮肤性病科
皮肤病科 性病科
五官科
眼科 耳鼻咽喉科 口腔科
精神心理科
精神病科 心理咨询科 成瘾医学科
肿瘤科 感染科 肝病科 急诊科 中医科 体检保健科 营养科 疼痛专科 非临床科室

湿疮

您的位置: 首页 > 找疾病 > 中医外科 > 湿疮 > 治疗
湿疮的治疗

治疗原则

湿疹易反复发作,所以治疗根据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病程长短进行辨证治疗。一般急性湿疹多辨证为湿热蕴肤,治宜清热利湿;亚急性者多辨证为脾虚湿蕴,治宜健脾利湿;慢性者则多辨证为血虚风燥,治宜养血润肤,祛风止痒。西医治疗目的在于抗炎、止痒。

对症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湿热蕴肤证

(1)若水疱多,破溃后渗液多的患者,可加用土茯苓、鱼腥草等。

(2)若出现火热旺盛的患者,可加用黄连解毒汤。

(3)若瘙痒严重的患者,可加用紫荆皮、地肤子等。

2、血虚风燥证

若出现瘙痒不能入睡的患者,可加珍珠母、夜交藤、酸枣仁等。

药物治疗

1、湿热蕴肤证

(1)方药:龙胆泻肝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2)常用中药:龙胆草、黄芩、萆薢、生苡仁、茵陈、白鲜皮、六一散等。

(3)中成药:金蝉止痒胶囊、消风止痒颗粒、防风通圣颗粒、肤痒颗粒、肤痔清软膏、荨麻疹丸。

2、脾虚湿蕴证

(1)方药:除湿胃苓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

(2)常用中药:苍术、白术、茯苓、薏苡仁、陈皮、白鲜皮、泽泻、大腹皮、白花蛇舌草、炒麦芽、紫荆皮、六一散等。

(3)中成药:参苓白术散、启脾丸、玉屏风颗粒。

3、血虚风燥证

(1)方药: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饮加减。

(2)常用中药:当归、生地黄、丹参、鸡血藤、荆芥、防风、乌梢蛇、徐长卿等。

(3)中成药:润燥止痒胶囊、乌蛇止痒丸、湿毒清胶囊、当归苦参丸、大黄䗪虫丸。

其他治疗

1、外治疗法

(1)急性湿疮

初起仅有潮红、丘疹,或少数水疱而无渗液时,外治宜清热利湿,可选用清热止痒的中药苦参、黄柏、地肤子、荆芥等煎汤湿敷,或用三黄洗剂、炉甘石洗剂外搽。若水疱糜烂、渗出明显时,外治宜收敛、消炎,促进表皮恢复,可选用黄柏、生地榆、马齿苋、野菊花等煎汤,或10%黄柏溶液,或2%-3%硼酸水冷敷,用青黛散麻油调搽。急性湿疮后期渗液减少时,外治宜保护皮损,避免刺激,促进角质新生,清除残余炎症,可选黄连膏、青黛膏外搽。

(2)亚急性湿疮

外治原则为消炎、止痒、燥湿、收敛,选用青黛膏、3%黑豆馏油、5%黑豆馏油软膏外搽。

(3)慢性湿疮

可选用各种软膏剂、乳剂,根据瘙痒及皮肤肥厚程度加入不同浓度的止痒剂、角质促成和溶解剂,一般可外搽5%硫黄软膏、10%-20%黑豆馏油软膏。

2、西医治疗

(1)内服西药

以抗炎、止痒为目的,选用抗组胺药、镇静剂。如扑尔敏、苯海拉明、多虑平、酮替芬、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咪唑斯汀等,可选其中1-2种药应用。急性期可选用钙剂、维生素C、硫代硫酸钠等静脉给药,或用普鲁卡因静脉封闭疗法。合并感染者加用抗生素。

(2)外用西药

急性期无渗液者用氧化锌油,渗出多者用3%硼酸溶液湿敷;当渗出减少时,可用糖皮质激素霜剂,可与油剂交替使用。亚急性期用糖皮质激素乳剂、糊剂。慢性期选用软膏、硬膏、涂膜剂。对顽固局限肥厚性损害可用糖皮质激素作局部皮内注射,每周1次,4-6次为1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