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原则
理气开郁是治疗郁证的基本原则。郁证初起多以气滞为主,为肝郁气结证,应首当理气开郁,并应根据是否兼有血瘀、火郁、痰结、湿滞、食积等而分别采用活血、降火、祛痰、化湿、消食等法。虚证则应根据损及的脏腑及气血阴精亏虚的不同情况而补之,或养心安神,或补益心脾,或滋养肝肾。对于虚实夹杂者,则又当根据虚实的偏重而兼顾。若患者烦躁、精神抑郁较重者,“急则治其标”可先使用镇静剂稳定患者情绪后,再予以治本治疗。本病为精神刺激而发病,因此,精神治疗也是十分重要的。
对症治疗
1、肝气郁结
(1)若兼有饮食停滞、腹胀的患者,可加用神曲、山楂、麦芽、鸡内金。
(2)若出现胃脘胀闷不舒的患者,可加用旋覆花、代赭石、法半夏。
(3)若出现腹胀、腹痛、腹泻的患者,可加用苍术、厚朴、茯苓、乌药。
(4)若兼有血瘀而出现胸胁刺痛、舌质有瘀点瘀斑,可加用当归、丹参、桃仁、红花、郁金。
2、气郁化火
(1)若出现口苦、便秘的患者,可加用龙胆草、大黄。
(2)若出现胁肋疼痛、嘈杂吞酸、嗳气、呕吐的患者,可加用黄连、吴茱萸。
3、痰气郁结
(1)若痰郁化热而出现烦躁、口苦、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膩的患者,可去生姜,加用竹茹、瓜蒌仁、黄连。
(2)若湿郁气滞而兼有胸部胃脘痞闷、嗳气、苔腻的患者,可加用香附、佛手、苍术。
(3)若兼有瘀血,而出现胸胁刺痛、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的患者,可加丹参、郁金、降香、片姜黄。
4、心神失养
(1)若烦躁不安影响失眠的患者,可加用酸枣仁、柏子仁、茯神、远志。
(2)若血虚生风,而见手足蠕动或抽搐的患者,可加用当归、生地黄、珍珠母、钩藤。
5、心脾两虚
(1)若出现心胸郁闷、情志不舒的患者,可加用郁金、香附、佛手。
(2)若出现头晕头痛的患者,可加用川芎、白芷、天麻。
6、心肾阴虚
(1)若心肾不交而见心烦失眠、多梦遗精的患者,可合交泰丸。
(2)若出现心烦口渴的患者,可加用天花粉、知母。
(3)若出现遗精较为频繁的患者,可加用芡实、莲须、金樱子。
一般治疗
郁证由精神因素引起,重视精神治疗对于本证具有重要意义。努力解除致病因,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的情绪刺激。
药物治疗
1、肝气郁结
(1)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2)常用中药:柴胡、香附、枳壳、陈皮、郁金、青皮、苏梗、合欢皮、川芎、芍药、甘草。
(3)中成药:解郁丸、越鞠丸、越鞠颗粒。
2、气郁化火
(1)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2)常用中药:柴胡、薄荷、郁金、制香附、当归、白芍、白术、茯苓、丹皮、栀子。
(3)中成药:丹栀逍遥丸。
3、痰气郁结
(1)方药:半夏厚朴汤加减。
(2)常用中药:厚朴、紫苏、半夏、茯苓、生姜。
(3)中成药:舒肝平胃丸、二陈丸合胃苏颗粒。
4、心神失养
(1)方药:甘麦大枣汤加减。
(2)常用中药:甘草、小麦、大枣、郁金、合欢花。
(3)中成药:柏子养心丸、健脑丸。
5、心脾两虚
(1)方药:归脾汤加减。
(2)常用中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黄芪、当归、龙眼肉、酸枣仁、远志、木香、神曲。
(3)中成药:归脾丸、人参归脾丸。
6、心肾阴虚
(1)方药: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2)常用中药:地黄、怀山药、山茱萸、天冬、麦冬、玄参、西洋参、茯苓、五味子、当归、柏子仁、酸枣仁、远志、丹参、丹皮。
(3)中成药:天王补心丹。
其他治疗
1、针灸治疗
针灸对郁证的治疗疗效较好。具有疏肝解郁,养心调神的功效。选用百会、印堂、太冲、神门、内关、膻中等主穴,肝气郁结配伍期门,气郁化火配伍行间,痰气郁结配伍丰隆、中脘;心神失养配伍心俞、少海。用毫针针刺,按虚补实泻操作。需要注意的是针灸治疗对医师的技术要求较高,需熟悉颈部的局部解剖,在实施操作时严禁伤及颈部重要的神经、血管。
2、泡茶代饮
玫瑰花、月季花、绿梅花泡水喝。本茶有疏肝解郁之功,适用于多愁善感,容易悲观,爱生气症状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