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
医生根据患者上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结合体格检查以及X线钡剂造影、CT及MRI检查、胃镜、病理检查结果等多可作出诊断。在诊断过程中,需排除胃间质瘤、胃平滑肌瘤、胃癌等疾病。
鉴别诊断
1、胃间质瘤
这类肿瘤是一种起源于胃KIT(CD117)表达阳性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具有非定向分化及潜在恶性的特点,多见于中老年人,可呈腔内生长或腔外生长。瘤体为球形或半球形,好发于胃底和胃体部。超声内镜或腹部CT、病理学检查有助于鉴别。
2、胃平滑肌瘤
临床上较少见,多见于50岁以下者。其瘤体多单发,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好发于胃体和胃底部。患者常出现上腹饱胀不适、隐痛或胀痛,当肿瘤增大时将出现间歇性呕血或黑粪,通过胃镜、腹部CT能够鉴别。
3、胃癌
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一般源于胃上皮细胞。早期胃癌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有时出现上腹部不适,进食后饱胀、恶心等非特异性上消化道症状。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可出现上腹疼痛加重、食欲下降、乏力、消瘦、体重减轻。胃癌一般范围较大,形态不规则,呈菜花样,黏膜表面明显粗糙,凹凸不平,常有溃疡出血。胃镜活检多能确诊。
胃脂肪瘤根据病理类型分为黏膜下型、肌间型及浆膜下型三种,分别在黏膜下、肌间及浆膜下生长,其中90%~95%的病灶位于黏膜下层(腔内型),5%~10%位于浆膜下层(腔外型)。
胃息肉只是大体形态上的诊断,而胃脂肪瘤是病理上的诊断。一般胃息肉有很多种,比如肿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或增生性息肉等等。而脂肪瘤只是胃息肉中的一种表现。目前对于胃息肉的处理,绝大部分患者通过胃镜下操作就可以,比如小的,几毫米的胃息肉,可以采取胃的黏膜切除。较大一点,如超过1厘米的胃息肉,可以在内镜下进行ESD的治疗,术后恢复是较快的。但如果胃息肉太大甚至怀疑胃息肉恶变,需要进一步检测,排除胃息肉有没有恶变,一旦恶变可能就需要外科手术治疗。手术也分为开放手术和腹腔镜手术。现在腹腔镜手术已经广泛开展,很多患者经过腹腔镜手术治疗,效果也是非常好的,患者术后恢复也较快。
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