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水肿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神经精神因素、内分泌因素、饮食因素、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等有关。
1、神经精神因素
本病常常发生于神经精神症状的女性,如神经质、神经衰弱、烦躁、易兴奋及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并且往往在精神创伤及环境改变之后发病,故又被称为精神性水肿。
2、内分泌因素
(1)性激素:本病几乎为女性发病,且病情往往在月经前期加重,而月经初潮前及绝经后很少发病,故不少学者认为本病与性激素水平关系密切。但近年来多项研究显示,特发性水肿可能与月经周期并无重要关系,部分患者可在子宫及卵巢摘除后仍然发病。
(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RAAS在本病发病中的作用越发受到关注。患者可因行经、分娩等造成有效循环血量下降刺激RAAS,使醛固酮分泌增多,促进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
(3)甲状腺激素:相关研究显示,约10%的特发性水肿患者可能伴有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约5%患者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使用小剂量甲状腺素治疗可使伴有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者的水肿明显减退。
(4)泌乳素:部分患者的血清泌乳素水平明显升高,但泌乳素在这些患者中如何发挥水钠潴留作用,仍待进一步证实。
3、饮食因素
部分学者认为本病与患者的饮食行为关系密切,如贪食者常使用利尿剂和泻药来减轻体重,从而引起脱水和反跳性的水钠潴留。
4、体位因素
立位可能在本病的发病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相关研究显示,约80%的特发性水肿患者,立位是导致微血管壁滤除过多的重要因素,故又将这部分水肿成为立位性水肿。
5、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
对部分患者的组织活检研究中发现,特发性水肿患者可能存在毛细血管基底膜改变,从而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血管内液渗出至血管外,形成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