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治性贫血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一个亚型,需先进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断,然后再进行分型诊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目前诊断尚无“金标准”,一般根据患者症状及相关检查,同时排除相似疾病后可进行诊断。
诊断依据
难治性贫血的诊断依据包括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断和分型诊断:
1、MDS的诊断需满足两个必要条件和一个主要标准。
(1)必要条件(两条均须满足)
①持续4个月一系或多系血细胞减少,如检出原始细胞增多或MDS相关细胞遗传学异常,无需等待可诊断MDS。
②排除其他可导致血细胞减少和发育异常的造血及非造血系统疾病。
(2)MDS相关(主要)标准(至少满足一条)
①发育异常:骨髓涂片中红细胞系、粒细胞系、巨核细胞系发育异常细胞的比例≥10%。
②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占有核红细胞比例≥15%,或≥5%且同时伴有SF3B1突变。
③原始细胞:骨髓涂片原始细胞达5%-19%(或外周血涂片2%-19%)。
④常规核型分析或FISH检出有MDS诊断意义的染色体异常。
(3)辅助标准(对于符合必要条件、未达主要标准、存在输血依赖的大细胞性贫血等常见MDS临床表现的患者,如符合≥2条辅助标准,诊断为疑似MDS)
①骨髓活检切片的形态学或免疫组化结果支持MDS诊断。
②骨髓细胞的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多个MDS相关的表型异常,并提示红系和(或)髓系存在单克隆细胞群。
③基因测序检出MDS相关基因突变,提示存在髓系细胞的克隆群体。
2、难治性贫血的法、美、英协作组(FAB)分型标准
1982年法、美、英协作组提出以形态学为基础的MDS分型,主要根据患者外周血和骨髓细胞发育异常的特征,特别是原始细胞比例、环状铁粒幼红细胞比例、Auer小体及外周血单核细胞数量,将MDS分为5个亚型。其中难治性贫血的诊断标准为贫血;外周血一般无原始细胞,如有,则<1%;骨髓原始细胞(Ⅰ+Ⅱ型)<5%;红系增生活跃和(或)红系病态造血明显;粒系和巨核系细胞常属正常;少数患者仅中性粒细胞减少和(或)血小板减少,但无贫血,亦归入此组。
鉴别诊断
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其他疾病鉴别
(1)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多为全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淋巴细胞相对较多,骨髓象中红系、粒系和巨核系形态无异常,骨髓小粒主要是非造血细胞,染色体检查无异常。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一般有红系、粒系和巨核系的增生,骨髓小粒主要是造血细胞,染色体检查常有异常。根据上述所述可以鉴别两者。
(2)巨幼细胞贫血:巨幼细胞贫血是由于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所致,补充后可纠正贫血;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叶酸、维生素B12水平不低,用叶酸、维生素B12治疗无效。
(3)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该病也可出现全血细胞减少和病态造血,但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检测可发现外周血细胞表面锚链蛋白缺失、酸化溶血(Ham)试验阳性及血管内溶血的改变。
2、难治性贫血与其他分型鉴别
(1)环形铁粒幼细胞性难治性贫血:该型可出现骨髓内环形铁幼粒细胞≥15%,血涂片可见双形性红细胞。
(2)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该型会出现外周血中三系细胞(红细胞、粒细胞、巨核细胞)的明显异常,外周血原始细胞<5%,骨髓原始细胞(Ⅰ+Ⅱ型)<5%~20%等特征,以上可进行鉴别。
(3)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转变型:该型可有外周血原始细胞≥5%,骨髓原始细胞(Ⅰ+Ⅱ型)20%-30%,或幼粒细胞出现Auer小体。
(4)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该型外周血原始细胞<5%,单核细胞绝对值>1×109/L,骨髓原始细胞5%-20%。
基于发病病因分类:可分为原发性难治性贫血和继发性难治性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