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但根据发病机制可分为雌激素依赖型(Ⅰ型)和非雌激素依赖型(Ⅱ型);宫颈癌主要是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有关。
基本病因
1、子宫内膜癌
(1)Ⅰ型子宫内膜癌:发生于与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持续刺激直接相关。缺乏孕激素对抗,子宫内膜长期处于过度增生的状态,进一步发展为子宫内膜癌。此型患者较年轻,常伴有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不孕、绝经延迟,或伴有无排卵性疾病、功能性卵巢肿瘤、长期服用单一雌激素或他莫昔芬等。
(2)Ⅱ型子宫内膜癌:发病和雌激素无明确关系,其发生机制至今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基因异常有一定关系。此型多见于老年妇女。
2、宫颈癌HPV感染,尤其是持续性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密切联系。高危HPV包括HPV16、18、31、33、35、39、45、51、52等。
危险因素
1、子宫内膜癌
(1)生殖内分泌失调性疾病:如无排卵性月经异常、无排卵性不孕、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等。
(2)子宫内膜癌三联征:包括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均可增加子宫内膜癌的患病风险。
(3)初潮早与绝经晚:晚绝经的妇女在后几年大多为无排卵月经,因此延长了无孕激素协同作用的雌激素刺激时间,可能会诱发Ⅰ型子宫内膜癌的发生。
(4)不孕:会增加子宫内膜癌的风险,但每次妊娠均可一定程度降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且末次妊娠年龄越高患子宫内膜癌的概率也越低。
(5)卵巢肿瘤:如卵巢颗粒细胞瘤、卵泡膜细胞瘤等,常产生较高水平的雌激素,可引起子宫内膜增生甚至内膜癌。
(6)外源性雌激素:单一外源性雌激素治疗如达5年以上,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增加10~30倍。
(7)遗传因素:约20%内膜癌患者有家族史。有子宫内膜癌家族史的其他家庭成员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危险也相应增加,一级亲属患子宫内膜癌的女性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大约会提升1.5倍。
(8)生活方式:饮酒、吸烟、不良饮食习惯等,均与子宫内膜的发生相关。
(9)其他:长期服用三苯氧胺,可导致内膜增生,使发生子宫内膜癌危险性增加。
2、宫颈癌多个性伴侣、初次性生活<16岁、早年分娩、多产与子宫颈癌发生有关;吸烟、免疫功能低下可增加HPV感染;与有阴茎癌、前列腺癌或其性伴侣曾患子宫颈癌的高危男子进行性接触,也可导致子宫颈癌的患病风险增加。
子宫癌属于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分为子宫体的癌症和宫颈癌,以子宫颈癌最为常见。由于这个疾病容易出现阴道出血,会导致患者合并感染的现象,因此部分的患者合并有异味较重,甚至发臭。患者出现这种临床表现,应该进行相应的细菌学培养,指导抗感染治疗。必要时给予会阴部清洗,以达到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患者应该注意会阴部的卫生。
观看语音
子宫癌通常是指子宫内膜癌,又称做子宫体癌,多发于子宫内膜的上皮,它是女性生殖系统中常见的癌症,而且发病率仅次于宫颈癌,在女性最常见的癌症中排名第四。在50至60岁的中年女性更为常见,经常发生在绝经后。
一、子宫癌的原因是什么
1、大多数子宫内膜癌患者都是在绝经期之后发病。
2、性生活较为复杂的女性,子宫癌的相对发病率也较高。
3、如果宫颈长期有糜烂以及炎症,可能会变成早期的子宫癌细胞。
4、吸烟会降低身体的免疫力,导致子宫癌细胞发育的物质,加速子宫癌细胞的发育。
5、在未被孕酮拮抗的雌激素的长期作用下,内源性和外源性雌激素都与I型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相关。
二、子宫癌的症状有哪些
1、子宫癌在早期没有较为明显的症状,部分患者会有轻微不适的症状。
2、下腹部疼痛等如果癌症涉及子宫腔,可引起子宫脓胸,腹痛和痰痛。
3、周围组织的晚期浸润或神经受压会导致下腹部和腰部疼痛。
4、在晚期,当子宫腔积聚癌细胞时,可能会有明显的压痛。
5、在宫颈管中,偶尔的癌组织脱垂,并且接触容易出血。
观看文章目前,子宫内膜癌的原因不是很明确,可能和某些因素有关系。因为子宫内膜癌多数是鉴于延迟绝经、功能性子宫出血,还有多囊卵巢、卵巢性索间质细胞肿瘤。比如颗粒细胞瘤一起存在,所以可能是跟一些长期受雌激素刺激有关系,或者是绝经后长期服用雌激素的妇女,发生这个病的几率比较多。子宫癌多见于一些肥胖、糖尿病或者糖耐量异常以及高血压的妇女,所以也有人称之为子宫体癌的三联征,所以可能跟肥胖、糖尿病、高血压有关。还有未婚、未育或者少育,因为一些病人多数发生在没有结婚或者是没有生育或者生育少,可能跟子宫内膜受雌激素刺激时间较长有关系。还有一些是有遗传的因素,家族妇女中有癌肿的病人子宫体癌发生率也增加,所以有可能跟遗传有关系。
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