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并结合X线检查的检查结果,可能会怀疑是骨的恶性肿瘤,而后会要求患者进一步完善更多的影像学资料及病理学资料,以确诊骨纤维肉瘤,并判断其大小、分化程度及转移情况。在诊断过程中,医生会排除是否存在骨网状细胞瘤、骨巨细胞瘤等疾病。
诊断依据
1、骨网状细胞肉瘤
两者有时在临床表现上极为相似,不易鉴别。但骨网状细胞肉瘤除发生于长骨外,肩胛骨等处亦常发生,且症状较轻,病程较长,X线表观以溶骨性破坏为主,范围广泛。
2、非骨化性纤维瘤
两者在X线及临床表现上容易鉴别,镜下可见大量成纤维细胞,但无恶性表现。
3、骨巨细胞瘤
骨质破坏严重的骨巨细胞瘤,在骨端也可呈膨胀性溶骨性破坏。此时,与骨纤维肉瘤极易混淆,需借助病理切片才能鉴别。
鉴别诊断
1、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有时骨纤维肉瘤在病灶内可见死骨样的残留小骨片。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皮质穿破后骨旁软组织肿块比骨纤维肉瘤相对小(只供参考)。骨纤维肉瘤(FS)与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在放射学上的表现相似,故在鉴别诊断上视为同一疾病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2、骨巨细胞瘤
好发长骨骨端,病变与正常骨相交处移行带窄,而FS及MFH的移行带宽。
3、溶骨性骨肉瘤
发病年龄较轻,常在20~25岁以下。
4、溶骨性转移瘤
有原发瘤,骨旁软组织肿块可无可有,有时也相对较小;FS及MFH穿破皮质形成骨旁软组织肿块机会多且肿块相对较大。
5、骨髓瘤
骨核素扫描,如不合并病理性骨折,常在正常范围内。血球蛋白增高,尿凝溶蛋白阳性,骨髓中可找到瘤细胞。
6、甲旁亢之骨棕色瘤
均有明显的全身性骨质稀疏,骨膜下骨质吸收,尤其是指骨的骨膜下骨吸收是本病的特征性X表现,颌骨的牙硬板层吸收或消失。
7、骨淋巴瘤
中心性类圆形溶骨性骨质破坏,病灶边界清晰,中心密度均匀,同时应结合临床及实验室进行诊断。
基于发病的解剖部位的分类:
1、中央型
原发于骨髓腔内的结缔组织者,称为中央型骨纤维肉瘤,一般恶性程度高,很快发生骨破坏,引起转移,肿瘤侵入软组织后,可形成肿块。
2、周围型
原发于骨膜的纤维组织者,称为周围型骨纤维肉瘤,其恶性程度低,骨质破坏慢,很少转移。周围型早期往往仅发现局部的肿块,之后才出现疼痛。
骨纤维肉瘤(fibrosarcoma)是一种恶性的肿瘤,其起源于非成骨性纤维结缔组织,在各个年龄段都可发病,从15~60岁年龄段之间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别。四肢长骨干骺端或骨干是其常见的发病部位,以股骨多见,按顺序排列为股骨远端、胫骨近端、股骨近端、肱骨近端及骨盆,约50%的病例发生在膝关节周围,20%在四肢骨近端,20%在躯干骨,很少在手足骨。
1、诊断标准
15~60岁为其好发年龄之间,性别没有明显的差异;以长管状骨的干骺端或骨端为多发部位,其中以股骨、胫骨、肱骨最为多见,其次扁平骨也可见发病;临床症状少,发病缓慢,见局部的肿胀及轻微疼痛;溶骨性破坏为主要影像学表现,骨硬化及骨膜反应较为少见。
2、治疗
一般来说,早期骨纤维肉瘤癌肿较小,未发生扩散转移,其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为手术切除,早期骨纤维肉瘤切除后的5年生存率可达百分之60—百分之90,术后最好一定时间内采取生物治疗以防止复发,加快患者身体机能的恢复。而对于中晚期骨纤维肉瘤的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临床多采用放化疗结合生物及中医治疗。
对于骨纤维肉瘤要早发现早治疗。
观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