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并建议患者进行血小板计数、血纤维蛋白原测定、凝血酶原时间测定、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等检查以辅助诊断。在诊断过程中会排除原发性纤溶亢进症、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
诊断依据
1、病史
存在易致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基础疾病,如羊水栓塞、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盘早剥、死胎稽留等。
2、临床表现
(1)多发性出血倾向,如皮肤多处瘀斑、阴道出血、手术切口部位渗血等。
(2)不易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如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湿冷等。
(3)脏器栓塞导致脏器衰竭,如少尿、无尿、血尿、昏迷、抽搐等。
3、实验室检查
(1)血小板计数迅速下降或进行性下降。
(2)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下降。
(3)凝血酶原时间延长3秒以上。
(4)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多,大于正常范围。
(5)D-二聚体升高或呈阳性。
4、治疗
对患者进行抗凝治疗有效果。
鉴别诊断
1、原发性纤溶亢进症
原发性纤溶亢进症与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表现相似,也可出现阴道出血、皮肤大片瘀斑等出血的症状,但原发性纤溶亢进症血小板计数正常,凝血酶原时间正常,由此可与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相鉴别。
2、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也可出现皮肤大片瘀斑、血尿、少尿、无尿、晕厥、血小板减少等症状,但此病出血时间正常,且无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典型实验室表现,如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下降、D-二聚体升高或呈阳性、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多等,根据实验室检查可鉴别两者。
1、按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速度分型
(1)急性型:在数小时或1-2天内发病,临床表现明显,常以出血和休克为主,病情可迅速恶化。
(2)亚急性型:在数天内逐渐形成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常见的原因有死胎稽留。
(3)慢性型:病程长,临床表现较轻,不明显,有时可仅有实验室检查异常。
2、按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代偿情况分型
(1)失代偿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消耗超过生成,患者常有明显的出血和休克。
(2)代偿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消耗与代偿基本保持平衡,临床表现不明显或仅有轻度出血或血栓形成。
(3)过度代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