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导航

手术库
检查库
内科
呼吸内科 心血管内科 神经内科 消化内科 内分泌科 风湿免疫科 肾内科 风湿免疫科 普内科
外科
神经外科 心胸外科 乳腺外科 泌尿外科 肝胆外科 胃肠外科 肛肠外科 胃肠外科 骨外科 外伤科 整形烧伤科 普外科
男女老幼
妇产科 妇科 产科 男科 儿科 小儿科 新生儿科 生殖健康 整形美容科
皮肤性病科
皮肤病科 性病科
五官科
眼科 耳鼻咽喉科 口腔科
精神心理科
精神病科 心理咨询科 成瘾医学科
肿瘤科 感染科 肝病科 急诊科 中医科 体检保健科 营养科 疼痛专科 非临床科室

经行发热

您的位置: 首页 > 找疾病 > 中医妇科 > 经行发热 > 治疗
经行发热的治疗

治疗原则

本病中医治疗原则以调气血、和营卫为主。根据证型有虚实之分,治疗还应扶正祛邪;同时必须结合月经的特点,清热不宜过用寒凉,祛瘀不可攻破,以免损伤正气。

对症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阴虚内热

(1)若潮热明显的患者,可加用银柴胡、白薇、鳖甲。

(2)若手足心热、心烦的患者,可加用知母、穭豆衣、牡丹皮。

(3)若口干想喝水的患者,可加用天花粉、石斛。

(4)若入睡汗出明显的患者,可加用煅牡蛎、浮小麦、糯稻根。

(5)若失眠多梦的患者,可加用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

(6)若头晕气短的患者,可加用北沙参、五味子。

2、气血虚弱

(1)若动则汗出的患者,可加用黄芪、防风、煅牡蛎、糯稻根。

(2)时冷时热,汗出怕风的患者,可加用桂枝。

(3)若经量过多的患者,可加用仙鹤草、岗稔根。

3、阳盛内热

(1)若月经先期的患者,可加用黄连、水牛角。

(2)若大便秘结的患者,可加用生大黄、玄参。

(3)若口干想喝水的患者,可加用石斛、芦根。

(4)若发热严重的患者,可加用生石膏、金银花。

4、肝郁气滞

(1)若头晕目眩的患者,可加用枸杞子、菊花。

(2)若伴有热重口苦的患者,可加用黄芩、龙胆草、夏枯草。

(3)若伴有胸胁胀痛的患者,可加用郁金、苏罗子、八月札。

(4)若经行不畅的患者,可加用益母草、川牛膝。

5、瘀热内阻

(1)若瘀阻腹痛的患者,可加用延胡索、五灵脂、血竭。

(2)若经行夹血块的患者,可加用益母草、蒲黄。

(3)若瘀阻热重的患者,可加用制大黄、白薇、牡丹皮。

药物治疗

1、阴虚内热

(1)方药:两地汤加减。

(2)常用中药:生地黄、地骨皮、白芍、麦冬、青蒿、黄芩、当归、鸡血藤。

2、气血虚弱

(1)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2)常用中药:党参、当归、白芍、白术、熟地黄、升麻、柴胡、阿胶(烊化)。

3、阳盛内热

(1)方药:清经散加减。

(2)常用中药:黄柏、知母、生地黄、牡丹皮、地骨皮、白芍、赤芍、栀子、茯苓、青蒿。

4、肝郁气滞

(1)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2)常用中药:牡丹皮、栀子、当归、白芍、川芎、白术、茯苓、柴胡、薄荷(后下)、青蒿。

5、瘀热内阻

(1)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2)常用中药: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牡丹皮、泽兰、丹参、枳壳。

其他治疗

1、体针疗法

可取大椎、内关、曲池、足三里、阳陵泉等穴。阴虛内热的患者,可加三阴交、太溪;气血虚弱的患者,可加脾俞、肾俞;阳盛内热的患者,可加鱼际、内庭、支沟或十宣、人中及少商点刺出血;肝郁气滞的患者,可加肝俞、支沟、太冲;瘀热内阻的患者,可加膈俞、血海、少冲、三阴交。实者用泻法,虚者用补法,进行针刺治疗。

2、耳穴贴敷法

将磁珠或王不留行籽放在黄豆瓣大小的橡皮胶布上,贴在耳部肾上腺、皮质下、内分泌等穴,贴好后经常给予按压,每穴按1分钟以上,以耳廓灼热或疼痛能忍受为度。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经行发热。

3、推拿疗法

可取印堂、太阳、内关、鱼际、中冲、涌泉等穴,用推、按、揉、掐等手法进行强刺激。适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经行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