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原则
盆底痉挛综合征是一种正常盆底部肌肉的功能紊乱性疾病,应以缓解排便困难,恢复正常排便规律为目的。对于症状较轻、病史短者,应先采取非手术治疗。当各种保守疗法治疗无效时,方可考虑使用手术疗法。
一般治疗
1、可采取健康教育、改变生活方式、物理治疗等非手术治疗方式,恢复正常肌肉功能。
2、增加粗纤维饮食、足够量的饮水以及改变不良的排便习惯,解除排便困难的症状。
3、注意调节患者的心理压力,改变生活方式。
4、避免滥用缓泻剂加重病情。
药物治疗
肉毒杆菌毒素A:肉毒杆菌毒素A注射在神经肌肉接头处阻断乙酰胆碱释放,松弛骨骼肌,能有效减轻耻骨直肠肌的异常收缩,而且不会引起永久性的括约肌损伤。
手术治疗
1、耻骨直肠肌部分切断术
由于耻骨直肠肌肥厚导致肛管狭窄,出现排便困难。可行耻骨直肠肌部分切断术放松部分盆底肌肉,以解除排便困难的症状。
2、长强穴挂线术
长强穴挂线术从长强穴用橡皮筋结扎部分盆底肌肉,用以解除肛门狭窄,缓解排便困难。
3、扩肛术
扩肛术是一种安全、简单、有效的方法,应用扩肛治疗仪或扩张棒行扩肛术,可缓解肛管狭窄的症状。
物理治疗
1、提肛疗法
采用坐位、卧位均可,深吸气的同时上提收缩肛门,5-10次/分钟,每次运动5-10分钟,每天数次。对调整肌肉功能有一定帮助。
2、推拿按摩
可在麻醉下,做扩肛处理(3-4cm),同时对肛门周围肌肉,以及会阴部、臀部进行按搓等手法按摩。
心理治疗
对于以排便困难症状为主、精神心理症状较轻的患者可采用一般心理治疗,以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为主。对于排便困难与精神心理症状并存的患者,酌情给予认知行为疗法、放松、催眠、正念,以及心理科参与的联合治疗。若有明显精神心理异常的患者应接受精神心理专科治疗。
中医治疗
中医学认为盆底痉挛综合征主要属于“阴结”、“阳结”、“便秘”的范畴。其主要病机为情志不遂,烦躁易怒;年老体弱、产后、大病或久病后气血亏虚,或过度发汗、过度泄下耗伤津液;素体阳虚或过食寒凉生冷,或年老阳衰等致阳虚寒凝。本病证以虚为主,虚实夹杂,具体可分为肝郁气滞、中气不足、血虚肠燥、阴阳两虚四型。
1、辨证论治
(1)肝郁气滞证
①症状:大便秘结,欲便不得,甚或稀软便也排解不畅,每因情志不遂而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胸胁张满,甚至腹中胀痛不适,肛门局部隐痛或窜痛,纳食减少,舌苔黄腻,脉弦。
②治法:疏肝解郁,理气导滞。
③代表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
(2)中气不足证
①症状:虽有便意,临厕努挣乏力,挣则汗出气短,便后疲乏,大便不一定干硬,肛门局部坠胀不适,面色㿠白,神疲气怯,舌淡嫩,苔薄,脉细弱。
②治法:补益中气。
③代表方剂:黄芪汤加减。
(3)血虚肠燥证
①症状:大便秘结,面色不华,头晕目眩,心悸,唇舌淡,脉细涩。
②治法:养血润燥。
③代表方剂:润肠丸加减。
(4)阴阳两虚证
①症状:大便艰涩、排出困难,甚至稀便排出不畅,小便清长,面色㿠白,四肢不温,喜热怕冷,腹中冷痛,或腰背酸冷,肛门酸痛不适,舌淡苔白,脉沉迟。
②治法: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③代表方剂:济川煎加减。
2、中成药
(1)肝郁气滞证,可选用逍遥丸。
(2)中气不足证,可选用补中益气丸。
(3)肝郁气滞证,可选用麻仁润肠丸或麻仁软胶囊。
3、外用药物
中药熏洗:大黄,乳香,没药,桃仁,朴硝,苍术,柴胡,川穹,当归,红花,白芍,甘草。水煎后先熏洗,待温后坐浴。每天2-3次,每次20分钟,有活血化淤,缓急止痛作用。
4、针刺
可选用长强、会阴、八髎、肾俞及肛周阿是穴,一般用补法,或用电针疗法。
以上均需在专业中医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自行用药和针灸。
其他治疗
生物反馈治疗:是利用各种技术,以视、听觉的形式显示体内某些生理活动,通过指导和自我训练有意识地控制这些生理活动,促进其功能恢复正常。盆底痉挛综合征常用压力介导的生物反馈和肌电介导的生物反馈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