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呼吸
呼吸是高等生物与自然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通过吸的方式将外界新鲜气体摄入体内,通过呼的方式将人体代谢产生的废气排出体外,进而保证一定量的氧气摄入。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呼吸主要分为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就是人体与外界进行的气体交换。第二个步骤是氧气摄入人体后,通过血液循环送往不同的器官组织。第三个步骤,就是在血液运输过程中与细胞进行的气体交换。 正确的呼吸方式是通过鼻腔呼吸,有部分患者由于鼻腔内部气体流动受限,会习惯性的用口腔呼吸,这种呼吸方式无法将氧气送达人体深处。
-
肺结核
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其症状多见咳嗽、咳痰、或痰中带血、或咯血等呼吸系统表现,具有一定传染性,主要通过呼吸道、经消化道等途径传播。
-
肺炎
肺炎指的是由病原微生物、理化因素及药物等引起的终末气道、肺泡以及肺间质的炎症,多伴有发热、咳嗽等症状。最常见为细菌性肺炎,而病毒性肺炎可通过飞沫传播。
-
肺癌
肺癌是指起源于呼吸上皮细胞(支气管、细支气管和肺泡)的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症状多隐匿,以咳嗽、咳痰、咯血和消瘦等为主要表现。X线影像学主要表现为肺部结节、肿块影等。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其预后较好,早期诊断不足可致使预后差。
-
支气管炎
支气管炎是指由各种因素引起的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非特异性炎症,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特征,年老体弱者多见,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支气管炎。
-
气胸
气胸是指各种原因使胸膜腔破损,空气进入胸膜腔,导致胸膜腔内压力增高,肺组织受压,静脉回心血流受阻,产生不同程度的心、肺功能障碍吸气受限的病症。主要症状有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等。发生气胸后,胸膜腔内负压可变成正压,致使静脉回心血流受阻,产生程度不同的心、肺功能障碍。
-
胸膜炎
胸膜位于胸部,是一层覆盖在胸壁内表面及胸腔脏器(如肺、纵隔)表面的浆膜。胸膜炎则是一种发生在胸膜腔内的炎症,又称肋膜炎,主要是细菌、结核菌等致病菌侵犯胸膜引起,常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多数患者预后较好,而恶性肿瘤所致的胸膜炎预后相对较差。
-
胸腔积液
胸膜腔是位于肺和胸壁之间的一个潜在腔隙。在正常情况下脏层胸膜和壁层胸膜表面有一层很薄的液体,在呼吸运动时起润滑作用。胸膜腔和其中的液体并非处于静止状态,在每一次呼吸周期中胸膜腔的形状和压力均有很大变化,使胸膜腔内液体持续滤出和吸收并处于动态平衡。各种因素使胸膜腔内液体形成过快或吸收过缓,即产生胸腔积液,简称胸水。
-
脓胸
脓胸是指病菌侵入胸膜腔,产生脓性渗出液积聚于胸膜腔内引起的化脓性感染。脓胸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和慢性脓胸。该病多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见的病原菌为葡萄球菌、克雷伯杆菌等。临床症状多为高热、胸痛、大汗、食欲差、咳嗽加剧等。该病可引起肺脏病变,影响呼吸功能,还可累及消化、血液循环等系统。
-
鼻窦炎
鼻窦炎是一种以鼻窦黏膜致病菌感染,或肿胀化脓为特征的炎症疾病。鼻窦通气引流障碍,纤毛清除功能失调,也是造成眼眶并发症和颅内并发感染的重要原因。
-
鼻咽癌
鼻咽癌是指好发于鼻咽顶前壁和咽隐窝的恶性肿瘤,是我国的高发肿瘤之一。常见临床症状为涕中带血、鼻塞、耳鸣、听力下降、头痛及复视等。其发生主要与感染、遗传和环境等因素有关。鼻咽癌的预后与发病部位、治疗方法以及治疗是否及时等多种因素有关。经过积极治疗可改善症状,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
喉癌
喉癌是发生于喉黏膜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按照肿瘤的发生部位不同,可分为声门上型、声门型及声门下型。常以咽喉部异物感、疼痛、呼吸或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喉癌可通过放疗、手术等治疗手段达到有效控制,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扁桃体肥大
扁桃体肥大一般是指咽扁桃体肥大,又称腺样体肥大,是指咽扁桃体因感染或反复炎症刺激而发生的病理性增生肥大,可引起鼻塞、流涕、耳闷、耳痛、听力下降、咽部不适、咳嗽等症状。本病多见于儿童,常合并慢性扁桃体炎或扁桃体肥大。咽扁桃体肥大主要通过手术进行治疗,预后一般较好,但有复发可能。
-
冠心病
冠心病是指心脏冠状动脉硬化病变引起的血管腔狭窄或者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该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和性别、脂质代谢异常、高血压、吸烟和被动吸烟、糖尿病、肥胖等。临床症状主要为心前区的突然疼痛、心悸,多为发作性绞痛或者压榨痛,需要多加注意。
-
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高压(PH),是由多种已知或未知原因引起的肺动脉压异常升高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患者早期没有特异性临床表现,其最常见症状为活动后气促,其他症状包括乏力、头晕、胸痛、胸闷、心悸、黑矇、晕厥等。肺动脉高压是一类预后不良的疾病,一经诊断,通常很难治愈,且病情严重者可有生命危险。
-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指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的心肌舒张和(或)收缩功能障碍,心排血量不足以维持组织代谢需要,以循环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临床上以心排血量降低,组织血液灌流减少以及肺循环和(或)体循环静脉淤血为特征,故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功能不全。
-
心律不齐
心律不齐即心律失常,是指由于心脏激动的起源或传导异常所致的心律或心率改变,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表现之一。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症状轻重不一,轻者可无任何不适,偶于查体时被发现,严重的可以危及患者生命。心律失常多见于老年人群及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
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是指患者主观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表现呼吸运动用力,严重时可出现张口呼吸、鼻翼扇动、端坐呼吸、甚至发绀、呼吸辅助肌参与呼吸运动,并且可有呼吸频率、深度、节律的改变。
-
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RF)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使静息状态亦不能进行有效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可表现为呼吸困难、嘴唇发绀,随着病情的进展,还可能发生精神错乱、躁狂、昏迷、抽搐等精神神经症状。
-
呼吸暂停
呼吸暂停是指口和鼻气流完全停止,并且至少持续十秒以上,如果口鼻气流未完全停止,但气流速度降低到超过正常气流速度的50%以上,并且伴有了血氧饱和度下降者称为低通气。呼吸暂停可分为三种类型:阻塞型,指鼻和口腔无气流,但胸腹似呼吸依然存在;中枢型,指鼻和口腔气流与俯视呼吸同时停止。
-
呼吸急促
呼吸急促是一种浅而速的呼吸,喘气型呼吸,又称之为气促,其主要变化是呼吸频率的增加,是临床上常见的呼吸系统症状。一般正常成人在静息状态下,呼吸频率约为16~18次/min,如频率超过24次/min,称为呼吸急促。常见于发热、疼痛、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及心力衰竭等。还呼吸系统,或中枢神经、心血管、腹腔、胃肠道、代谢、内分泌和血液系统疾病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