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因本病的特征性表现为早期复极的心电图征象,目前学者认为可能与心肌复极异常、迷走神经张力改变以及先天因素等有关。
1、心肌复极异常
有人认为,心脏细胞的电复极过程变异,部分心肌细胞在整个心室除极尚未结束,提早复极,即心肌细胞点电任务未结束前,提前归位,而导致心脏电生理活动不完整,或者是影响其他时间段的生理活动,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因多见于前壁心外膜下心肌,故心电图ST段移位以V2~V4(心电图的胸前导联)为显著,而称之为早期复极。
2、迷走神经张力改变
迷走神经张力改变使心肌局部动作电位1相和2相振幅的不一致程度加深,因而增加了心外膜和心内膜心肌纤维电压梯度,导致心肌除极和复极的时间顺序改变,心室复极波提前,部分抵消了除极波终末电位,使J点ST段拾高,形成早期复极。
3、先天因素
(1)遗传因素:早期复极模式的遗传基础尚不明确。早期复极模式可能存在不同的遗传形式,其中部分使患者易发早期复极综合征。
(2)基因突变:现代研究提示,早期复极综合征可能是多基因相关疾病,并受环境因素影响。目前发现与12pl1.23、12p13.3、10p12.33、7q21.11、12p12.1、3q21这6种基因突变相关。
早期复极是心电图复极异常的一种,是一种良性先天性心电传导或电生理异常,多数无异常症状。有些人可能会头晕、心前区不适、心悸、疲劳、刺痛或挤压痛。可以辐射到左肩和左臂,也可以用硝酸盐药物治疗,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如果出现神经循环异常可对症治疗,并可使用止痛药止痛。
观看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