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原则
浸淫疮以疏风清热,凉血利湿为主要治疗原则。根据不同证型,治疗的偏重有所不同。风重于湿证,治宜祛风除湿;热重于湿证,治宜清热除湿;湿重于热证,治宜健脾利湿;湿热浸淫证,治宜清热利湿;脾虚湿阻证,治宜健脾除湿;阴伤血燥证,治宜滋阴养血,除湿止痒。
对症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胃脘胀满的患者,可加厚朴、大腹皮、玫瑰花。
2、食欲不振的患者,可加佩兰、炒麦芽、炒谷芽、鸡内金。
3、咽干口渴的患者,可加麦冬、玉竹、石斛。
4、剧痒不止的患者,可加乌蛇、灵仙、徐长卿。
5、瘙痒难眠的患者,可加枣仁、夜交藤、生龙骨、生牡蛎。
6、大便稀溏的患者,可加扁豆、山药、仙灵脾。
7、皮损呈苔藓样变的患者,可加赤芍、桃仁、泽兰、丹参、地龙、皂刺、甲珠。
药物治疗
1、风重于湿
(1)方药:消风散加减。
(2)常用中药:荆芥、苦参、蝉衣、知母、甘草、防风、当归、苍术、炒牛蒡子、生地、生石膏、白鲜皮、木通。
2、热重于湿
(1)方药:凉血除湿汤加减。
(2)常用中药:生地、忍冬藤、白鲜皮、滑石粉、甘草、丹皮、赤芍、海桐皮、地肤子、豨莶草、赤小豆、莲子心。
3、湿重于热
(1)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
(2)常用中药:苍术、陈皮、厚朴、炒枳壳、生地、茯苓皮、车前子、猪苓、赤小豆、生苡仁、泽泻、砂仁。
4、湿热浸淫
(1)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2)常用中药:炒龙胆草、黄芩、柴胡、荆芥、蝉衣、生地、泽泻、白鲜皮、车前子、焦山栀、赤芍、防风。
5、脾虚湿阻
(1)方药:健脾除湿汤加减。
(2)常用中药:茯苓皮、茵陈、生地、白术、黄芩、焦山栀、炒枳壳、白鲜皮、赤小豆、生苡仁、炒麦芽、炒谷芽。
6、阴伤血燥
(1)方药:滋阴除湿汤加减。
(2)常用中药:生地、玄参、当归、丹参、蛇床子、茯苓、泽泻、白鲜皮、炒扁豆、山药、生苡仁、益母草、徐长卿。
其他治疗
1、外治法
中医外治特色鲜明,疗效确切,可根据不同的分期选用不同的方药剂型实施外治。
(1)急性者,渗出较多时,以生地榆、马齿苋、黄柏、蒲公英、野菊各,任选1-2种煎水,待冷或温后湿敷、外洗,或10%黄柏溶液湿敷。渗出减少时,再用青黛散麻油调搽。
(2)亚急性,可选用三黄洗剂、黄柏霜、青黛散麻油调匀外搽。
(3)慢性可选用大风子油膏、青黛膏等以润肤祛风止痒。
2、针灸疗法
外治常可选用针灸治疗作为补充。针灸治疗多用于慢性。主要有普通针刺、火针、灸疗,可用于不同阶段。
(1)针刺疗法
毫针针刺取穴大椎、曲池、足三里,备穴选血海、三阴交、合谷。针血海针尖斜向上,使针感达到腹部;针尖斜向下,使针感达到足跟部。
(2)灸法
取主穴曲池、血海,配穴肩偶、环跳、合谷、百会、大椎、阿是穴(奇痒处)。点燃艾条后,在穴位上施温和灸,但头面部的穴位少灸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