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导航

手术库
检查库
内科
呼吸内科 心血管内科 神经内科 消化内科 内分泌科 风湿免疫科 肾内科 风湿免疫科 普内科
外科
神经外科 心胸外科 乳腺外科 泌尿外科 肝胆外科 胃肠外科 肛肠外科 胃肠外科 骨外科 外伤科 整形烧伤科 普外科
男女老幼
妇产科 妇科 产科 男科 儿科 小儿科 新生儿科 生殖健康 整形美容科
皮肤性病科
皮肤病科 性病科
五官科
眼科 耳鼻咽喉科 口腔科
精神心理科
精神病科 心理咨询科 成瘾医学科
肿瘤科 感染科 肝病科 急诊科 中医科 体检保健科 营养科 疼痛专科 非临床科室

浸淫疮

您的位置: 首页 > 找疾病 > 中医外科 > 浸淫疮 > 治疗
浸淫疮的治疗

治疗原则

浸淫疮以疏风清热,凉血利湿为主要治疗原则。根据不同证型,治疗的偏重有所不同。风重于湿证,治宜祛风除湿;热重于湿证,治宜清热除湿;湿重于热证,治宜健脾利湿;湿热浸淫证,治宜清热利湿;脾虚湿阻证,治宜健脾除湿;阴伤血燥证,治宜滋阴养血,除湿止痒。

对症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胃脘胀满的患者,可加厚朴、大腹皮、玫瑰花。

2、食欲不振的患者,可加佩兰、炒麦芽、炒谷芽、鸡内金。

3、咽干口渴的患者,可加麦冬、玉竹、石斛。

4、剧痒不止的患者,可加乌蛇、灵仙、徐长卿。

5、瘙痒难眠的患者,可加枣仁、夜交藤、生龙骨、生牡蛎。

6、大便稀溏的患者,可加扁豆、山药、仙灵脾。

7、皮损呈苔藓样变的患者,可加赤芍、桃仁、泽兰、丹参、地龙、皂刺、甲珠。

药物治疗

1、风重于湿

(1)方药:消风散加减。

(2)常用中药:荆芥、苦参、蝉衣、知母、甘草、防风、当归、苍术、炒牛蒡子、生地、生石膏、白鲜皮、木通。

2、热重于湿

(1)方药:凉血除湿汤加减。

(2)常用中药:生地、忍冬藤、白鲜皮、滑石粉、甘草、丹皮、赤芍、海桐皮、地肤子、豨莶草、赤小豆、莲子心。

3、湿重于热

(1)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

(2)常用中药:苍术、陈皮、厚朴、炒枳壳、生地、茯苓皮、车前子、猪苓、赤小豆、生苡仁、泽泻、砂仁。

4、湿热浸淫

(1)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2)常用中药:炒龙胆草、黄芩、柴胡、荆芥、蝉衣、生地、泽泻、白鲜皮、车前子、焦山栀、赤芍、防风。

5、脾虚湿阻

(1)方药:健脾除湿汤加减。

(2)常用中药:茯苓皮、茵陈、生地、白术、黄芩、焦山栀、炒枳壳、白鲜皮、赤小豆、生苡仁、炒麦芽、炒谷芽。

6、阴伤血燥

(1)方药:滋阴除湿汤加减。

(2)常用中药:生地、玄参、当归、丹参、蛇床子、茯苓、泽泻、白鲜皮、炒扁豆、山药、生苡仁、益母草、徐长卿。

其他治疗

1、外治法

中医外治特色鲜明,疗效确切,可根据不同的分期选用不同的方药剂型实施外治。

(1)急性者,渗出较多时,以生地榆、马齿苋、黄柏、蒲公英、野菊各,任选1-2种煎水,待冷或温后湿敷、外洗,或10%黄柏溶液湿敷。渗出减少时,再用青黛散麻油调搽。

(2)亚急性,可选用三黄洗剂、黄柏霜、青黛散麻油调匀外搽。

(3)慢性可选用大风子油膏、青黛膏等以润肤祛风止痒。

2、针灸疗法

外治常可选用针灸治疗作为补充。针灸治疗多用于慢性。主要有普通针刺、火针、灸疗,可用于不同阶段。

(1)针刺疗法

毫针针刺取穴大椎、曲池、足三里,备穴选血海、三阴交、合谷。针血海针尖斜向上,使针感达到腹部;针尖斜向下,使针感达到足跟部。

(2)灸法

取主穴曲池、血海,配穴肩偶、环跳、合谷、百会、大椎、阿是穴(奇痒处)。点燃艾条后,在穴位上施温和灸,但头面部的穴位少灸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