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导航

手术库
检查库
内科
呼吸内科 心血管内科 神经内科 消化内科 内分泌科 风湿免疫科 肾内科 风湿免疫科 普内科
外科
神经外科 心胸外科 乳腺外科 泌尿外科 肝胆外科 胃肠外科 肛肠外科 胃肠外科 骨外科 外伤科 整形烧伤科 普外科
男女老幼
妇产科 妇科 产科 男科 儿科 小儿科 新生儿科 生殖健康 整形美容科
皮肤性病科
皮肤病科 性病科
五官科
眼科 耳鼻咽喉科 口腔科
精神心理科
精神病科 心理咨询科 成瘾医学科
肿瘤科 感染科 肝病科 急诊科 中医科 体检保健科 营养科 疼痛专科 非临床科室

热痹

您的位置: 首页 > 找疾病 > 骨伤科 > 热痹 > 治疗
热痹的治疗

治疗原则

热痹的中医治疗原则以清热为主。临证时可结合其他治则合用。常用治法有清热疏风、清热利湿、清热解毒、寒热并用、清热通络、行瘀化痰等。

对症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风热痹阻证

(1)若局部肿胀严重,可加用防已、苡仁。

(2)若游走性疼痛严重,可加用威灵仙、海风藤。

(3)若四肢发热有红斑,可加用忍冬藤、桑枝。

2、湿热痹阻证

(1)若湿浊严重的患者,可加用苍术、萆薢。

(2)若疼痛严重的患者,可加用姜黄、海桐皮。

(3)若局部热重,可加用生石膏、知母、忍冬藤。

(4)若肢体肌肤有斑的患者,可加用赤芍、丹皮。

3、寒热错杂,热重于寒证

(1)若关节、四肢肌肉疼痛剧烈的患者,可加用醋元胡、赤白芍。

(2)若关节变形、屈伸不利较严重的患者,可加用土鳖虫、露蜂房。

4、热毒证

若增强解毒通络功效,可加用防已、忍冬藤、桑枝、苍术。

5、痰瘀热阻证

(1)若痰瘀不散,疼痛剧烈,可加用炮山甲、乌蛇、蜈蚣、土鳖虫。

(2)若痰留关节,见皮下结节,可加用制胆星、白芥子。

(3)若痹久不愈,损伤正气,精神疲倦,乏力,面色苍白,可加用党参、黄芪。

药物治疗

1、风热痹阻证

(1)方药:大秦艽汤加减。

(2)常用中药:秦艽、生石膏、当归、白芍、羌活、防风、黄芩、白芷、生地、茯苓、川芎、白术、知母、地龙、稀莶草、甘草。

(3)中成药:豨桐片、湿热痹冲剂、野木瓜片。

2、湿热痹阻证

(1)方药:宣痹汤。

(2)常用中药:木防已、杏仁、滑石、制半夏、晚蚕砂、苡仁、连翘、赤小豆、栀子。

(3)中成药:湿热痹冲剂、二妙丸、当归拈痛丸。

3、寒热错杂,热重于寒证

(1)方药:痛风汤加减。

(2)常用中药:龙胆草、炒苍术、黄柏、忍冬藤、生石膏、胆南星、桂枝、当归、川芎、红花、防风、防己、神曲、威灵仙。

(3)中成药:防风通圣丸、健步丸、滋肾丸。

4、热毒证

(1)方药:清瘟败毒饮。

(2)常用中药:石膏、生地、水牛角、黄连、栀子、桂枝、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丹皮、生甘草。

5、痰瘀热阻证

(1)方药:身痛逐瘀汤合双合散加减。

(2)常用中药:桃仁、当归、五灵脂、制香附、秦艽、羌活、制没药、制半夏、牛膝、地龙、土茯苓、忍冬藤、川芎、陈皮、黄柏、甘草、茯苓。

(3)中成药:大活络丸。

其他治疗

1、针刺疗法

(1)体针

肩部可取肩髃、肩贞、巨骨、曲池等穴。肘臂部可取曲池、外关、阳溪、腕骨等穴。髀部可取秩边、环跳、居髎、阳陵泉等穴。膝部可取犊鼻、粱丘、血海、阳陵泉、曲泉等穴。踝部可取昆仑、太溪、照海、悬钟、解溪等穴。手指、足趾可取八邪、八风等穴。若伴有全身发热、口干的患者:可取大椎、陶道、照海、外关等穴。治疗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为主的病症,多用泻法;急性发作期每日1次,宜针不宜炙。

(2)耳针

可取神门、三焦、肾上腺、皮质下等穴,并配合相应部位,进行针刺治疗。

2、熏洗法

(1)可用忍冬藤、桑枝、红花、乳香、没药、海桐皮、黄柏等中药,加水若干,水煎30分钟,熏洗关节病变局部,每日1-2次。

(2)可用鲜马齿苋、鱼腥草、苍术等中药,煎汤洗患处,之后用金黄膏、紫金锭轮换敷患处,每日1-2次。

3、药敷法

可用鲜紫花地丁、蒲公英、芒硝等中药,加水煎成药液,用小毛巾浸透热敷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