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临床表现无法确诊,医生会结合病史和体征,辅以必要的辅助检查来确诊,包括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病理组织学检查等。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排除卵巢瘤样病变、子宫肌瘤、输卵管卵巢囊肿等疾病。
诊断依据
1、症状和体征
腹痛、腹胀、腹部扪及肿块、尿频、尿急、腹水,以及消瘦等。
2、病史
(1)家族史:患者的直系女性亲属曾患过黏液性癌。
(2)个人史:患者具有年龄超过30岁、不孕症、未生育或35岁以后生育、肥胖体型、抽烟、应用过促排卵药物以及处于焦虑状态等特征。
3、影像学检查
(1)超声:良性肿瘤表现为无血管或血管稀疏;恶性肿瘤表现为血管丰富、血流显示率高、分布紊乱,阻力低,有实性成分。
(2)CT:良性肿瘤表现为轮廓清晰,囊壁光滑,多呈囊性或均匀实性,增强后无强化或仅轻度强化;恶性肿瘤表现为分叶状、轮廓不清、囊壁厚薄不一,呈囊实性,可见乳头,增强后有强化。
(3)MRI:良性肿瘤表现为轮廓光整,边界清楚,大部分信号均匀;恶性肿瘤表现为轮廓不规则,信号不均匀,大部分病变范围广泛,对周围组织有浸润。
4、肿瘤标志物
良性肿瘤常为阴性或低值;恶性肿瘤常为阳性或高值,且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5、病理检查
可以确定肿瘤的类型。
(1)黏液性囊腺瘤切面常为多房,囊腔内充满胶冻样黏液,囊内很少有乳头生长。镜下见囊壁为纤维结缔组织,内衬单层黏液柱状上皮;可见杯状细胞及嗜银细胞。
(2)黏液性交界性肿瘤切面常为多房或海绵状,囊壁增厚,可有细小、质软乳头形成。镜下见胃肠型细胞复层排列,细胞有异型,可形成绒毛状或纤细丝状乳头。
(3)黏液性癌切面多房或实性,可有出血、坏死。镜下见异型黏液性上皮排列成腺管状或乳头状,出现融合性或毁损性间质浸润。
鉴别诊断
1、良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1)卵巢瘤样病变:滤泡囊肿和黄体囊肿最常见。多为单侧,壁薄,直径≤8cm。观察或口服避孕药2~3个月,可自行消失;若肿块持续增大,卵巢黏液性肿瘤可能性较大。
(2)输卵管卵巢囊肿:为炎性积液,常有盆腔炎性疾病病史。两侧附件区有不规则条形囊性包块,边界较清,活动受限。
(3)子宫肌瘤:浆膜下肌瘤或肌瘤囊性变,容易与卵巢黏液性肿瘤混淆。肌瘤常为多发性,与子宫相连,检查时随宫体及宫颈移动。超声检查可协助鉴别。
(4)腹腔积液:腹腔积液常有肝、心脏、肾病史,平卧时腹部两侧突出如蛙腹,叩诊腹部中间鼓音,腹部两侧浊音,移动性浊音阳性。而巨大卵巢黏液性肿瘤平卧时腹部中间隆起,叩诊浊音,腹部两侧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超声检查有助于鉴别。
2、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1)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可有粘连性肿块及直肠子宫陷凹结节,有时与恶性肿瘤相混淆。但前者常有进行性痛经、月经改变。超声检查、腹腔镜检查有助于鉴别。
(2)结核性腹膜炎:因合并腹腔积液和盆腹腔内粘连性块物而与恶性肿瘤相混淆,但结核性腹膜炎常有肺结核史,多发生于年轻、不孕妇女,伴月经稀少或闭经、低热、盗汗等全身症状,肿块位置较高,叩诊时鼓音和浊音分界不清。影像学检查等有助于鉴别,必要时行剖腹探查或腹腔镜检查取活检确诊。
(3)生殖道以外的肿瘤:包括腹膜后肿瘤、直肠癌、乙状结肠癌等。超声检查有助于鉴别。
基于组织学分类。
1、黏液性囊腺瘤
良性肿瘤,发生率较高,占卵巢黏液性肿瘤的80%,多发生在单侧,双侧很少。
2、黏液性交界性肿瘤
交界性肿瘤,几乎均为单侧,瘤体较大,通常直径大于10cm,表面光滑。
3、黏液性癌
属于恶性肿瘤,双侧较多,外观光滑、圆形或分叶状,常有多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