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三点:血小板生成障碍,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破坏或消耗过多,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功能亢进。
1、血小板生成障碍
(1)遗传性: 如Fanconi贫血、先天性伴畸形无巨核细胞血小板减少症、May-Hegglin异常等。
(2)获得性: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结核、巨核细胞再生障碍、病毒感染(麻疹、流行性腮腺炎),以及化疗药物,辐射,酒精,维生素B12、叶酸缺乏等。
2、血小板破坏或消耗过多
(1)可见于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症(TTP)、肝素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症(HIT)、系统性红斑狼疮(SLE)、HIV-1相关血小板减少症。
(2)使用某些药物如磺胺、氯霉素、安基比林等。
(3)感染时机体通过免疫机制,产生抗血小板抗体,致使血小板破坏过多和数量减少。
3、血小板分布异常
如脾功能亢进、体温过低引起血小板在脾脏滞留,致使血液中血小板数量减少。
发烧伴血小板减少有可能是感染性疾病,也有可能是血液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比如严重的细菌感染可以导致发烧,还可以导致感染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此种情况下,只需要积极的抗感染治疗,当感染得以控制,体温会正常,降低的血小板也会升至正常。如果是血液系统造血疾病,需要进行骨髓穿刺、活检等一系列检查,明确具体是哪一种类型的血液系统疾病,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果是白血病,需要进行化疗。如果是再生障碍性贫血,则需要进行免疫抑制治疗、促造血治疗。
观看语音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1%左右遗传因素,这是近10年的文献里面有提到。绝大部分是没有遗传的,遗传的1%应该是本身有基因的异常,但是也要分开来讲。血小板减少的血液系统疾病会有遗传可能性。但是非血液系统疾病引起血小板减少,就是乙肝引起的肝硬化、引起的脾亢、引起血小板减少,以及甲亢引起的血小板减少,这些都不会有遗传,这些非血液系统疾病的遗传几率不会很大。再就是本身遗传性疾病引起血小板减少,包括血液肿瘤性疾病或遗传的脂质代谢疾病,这些可能会导致。
观看视频你好,脾功能亢进引发的血小板进行性降低,主要治疗方式是选择手术治疗为主,包括脾摘除手术能够有效缓解类似情况发生。还需要注意需要确定造成脾功能亢进的具体病因,需要排除由于肝硬化并发症所引发,平时需要注意定期进行随诊复查。平时严格控制饮食,避免饮酒。
观看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