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原则
产褥中暑治疗原则是立即改变高温和不通风环境,迅速降温,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其中迅速降低体温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急性期治疗
对于出现某些危重症状的重度中暑患者,医生通常需要针对其具体表现来进行紧急处理。
1、积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注意补液并补充钾、钠盐。
2、抽搐者可用安定。
3、血压下降者用升压药物,常用多巴胺、阿拉明等。
4、疑有脑水肿者,可用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等。
5、有心力衰竭者,可用快速洋地黄类药物,如毛花苷C等。
6、呼吸衰竭用尼可刹米、洛贝林对症治疗,必要时行气管插管。
7、有急性肾衰竭者,应适时血透治疗。
8、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助于治疗脑水肿及肺水肿,并可减轻热辐射对机体的应激和组织反应,但用量不宜过大。
9、重症产褥期中暑抢救时间可以长达1-2个月或更多,有时需用辅助呼吸。
一般治疗
1、将患者置于荫凉、通风处,脱去产妇过多衣着,室温宜25℃或以下。
2、在额部、二侧颈、腋窝、腹股沟、腘窝部(膝盖窝)等有浅表大血管分布区放置冰袋,也可用冷水、乙醇擦浴。
3、多饮用含食盐的冷开水。同时注意水和电解质的平衡,适时静脉补液及给予镇静剂。
4、按摩四肢皮肤,使皮肤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以散热。但对已发生循环衰竭者慎用物理降温,以避免血管收缩加重循环衰竭。
药物治疗
1、避暑治疗
中暑先兆及轻度中暑患者在进行物理降温的同时,可服用避暑药如仁丹、十滴水等。有呕吐、腹泻等不适者,还可服用藿香正气丸等。
2、降温治疗
重度中暑者在物理降温时,还需采用药物降温。但在使用药物进行降温的过程中,应注意以肛表测体温,待肛温降至38℃左右时,应即停止降温。
(1)氯丙嗪:其具有调节体温中枢、扩张血管、加速散热、松弛肌肉、减少震颤、降低器官代谢和氧消耗量的功能。防止身体产热过多。用药时需动态观察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
(2)地塞米松:当患者使用氯丙嗪后出现血压下降时,应停用氯丙嗪改用地塞米松。
(3)其他:包括哌替啶、异丙嗪等。高热昏迷抽搐的危重病人或物理降温后体温复升者,可用哌替啶、异丙嗪和氯丙嗪组成的复合制剂冬眠一号。
手术治疗
本病通常无需进行手术治疗。
其他治疗
病人在产褥期易有产褥感染,同时易并发肺部其他感染,可用抗生素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