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脾临床上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先天性因素与胚胎期中胚层背部发育异常有关,后天因素如剧烈运动、腹部外伤、各种原因导致的巨脾以及妇女多次生育等对游走脾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突然体位变换、外伤、妊娠晚期等也可能诱发脾蒂急性扭转。
基本病因
1、先天性游走脾
儿童患本病多由于先天性因素,胚胎时期脾脏发生于左上腹胃背侧系膜的间质细胞,正常情况下背侧胃系膜会发育形成脾脏的支持结构,如脾胃韧带和脾肾韧带,可以允许脾脏正常的小范围移动,其中,脾肾韧带最重要,位于左肾前方,可将脾脏固定于后腹壁,若背侧胃系膜发育不全则可导致脾肾韧带发育不全,进而导致脾脏固定不良而游走。
2、后天性游走脾
成人患本病多由于后天性因素,多见于腹部外伤、巨脾、多次生育的妇女等,尤以经产妇多见,因为韧带和血管蒂延长,腹壁松弛,脾脏无法固定。此外,外伤、各种原因引起的巨脾等也可能是韧带延长的原因。
危险因素
1、有过腹部外伤史可能会对脾脏支持韧带造成伤害,增加游走脾的患病风险。
2、因某些疾病如慢性疟疾、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黑热病等导致重度脾肿大,使患游走脾的风险增加。
3、20~40岁多次生育的妇女由于韧带和血管蒂延长,脾脏无法固定而导致发生游走脾的风险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