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胆总管结石的病因
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多发生于胆囊切除后,胆石发生于胆总管内。创伤或某些胆管疾病如硬化性胆管炎、Caroli综合征、胆总管受邻近器官病变的压迫、壶腹乳头炎性狭窄,特别是并发感染、胆汁淤积而逐渐形成胆总管内结石。其中胆汁停滞和胆道感染是主要的致病因素。
1、胆汁停滞
易发生于胆管狭窄部的上方,由于胆色素及胆固醇的沉着而成石。合并有慢性胆管炎时,结石形成更为迅速。本病发病时胆总管常明显扩大,括约肌呈松弛状态,此种现象可能与括约肌功能衰乱、经常发生痉挛有关(类似于贲门痉挛时的食管扩张)。慢性胆管炎是引起胆管炎症、括约肌痉挛的主要原因。胆总管开口附近十二指肠炎、Vater乳头炎等均可造成括约肌的功能衰乱。如胆管内无胆汁停滞,在慢性胆管炎时虽有细菌感染,亦不易形成结石。
2、胆道感染
约80%-90%原发性胆管结石患者胆汁培养有细菌生长,主要为肠道细菌,其中85%为大肠杆菌。原发性胆管结石是以胆红素钙为主的色素性混合结石;如前所述,胆道有大肠杆菌感染时可使水溶性的结合胆红素变为不溶于水的游离胆红素,后者的羧基与胆汁内的钙结合沉淀而成结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