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黄疸
黄疸是一种特殊的体征,与人体胆红素密切相关。因此当人体出现黄疸症状时,具有较为明确的指向性。从具体症状上看,患有黄疸的患者会在皮肤、粘膜、巩膜上出现较为明显的黄色,并且在其血液内可以检测到较高的胆红素。如果患者体内胆红素较高,但没有表现出明显黄疸症状,临床可称之为隐性黄疸。 临床有一种特殊情况,如果患者食用过多含有胡萝卜素的食物,可能会使患者表现出类似黄疸的症状。这给某些疾病的早期诊断增加了难度。但这种症状与黄疸之间存在根本上的区别,就是胡萝卜素不会引起巩膜的颜色改变。
-
乙肝
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也是我国最常见的病毒性肝炎。乙肝会导致肝硬化、肝细胞癌,需要警惕。
-
肝硬化
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进展最终肝脏弥漫性纤维化,大量假小叶形成,肝脏常常结构受到破坏。是由于不同的疾病因素长期作用于肝脏而导致的肝病定的终末阶段,属于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多发于青壮年男性。
-
肝癌
肝癌是一种肝脏的恶性肿瘤,主要包括原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其中原发性肝癌是指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病变;继发性肝癌又叫转移性肝癌,一般指起源于身体其他器官的恶性肿瘤扩散或转移至肝脏导致。患者常表现为腹痛、腹部肿块、黄疸、消瘦等症状。
-
肝炎
肝炎是肝脏炎症的统称,是指细菌、病毒、寄生虫、酒精、免疫反应、药物等多种因素引起的肝脏炎症性疾病,通常会出现疲乏、食欲减退、厌油、恶心等症状。生活中所说的肝炎多指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具有一定的传染性。经过积极治疗,多数病情能得到控制。
-
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是一种起始于胆囊壁、向胆囊腔内突出或者隆起的病变。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胆囊细胞增殖性改变,有良性和恶性息肉之分,恶性息肉可发生癌变。
-
胆结石
胆结石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好发于肥胖、多产的中老年女性,表现为胆囊或胆管出现结石的疾病,其最常见的病因是胆汁分泌紊乱引起的。
-
胆管癌
胆管癌又称为肝内胆管癌及肝外胆管癌,是发生在左右肝管至胆总管下端的恶性肿瘤,肝外胆管癌又细分为肝门部胆管癌和远端胆管癌。
-
胆管炎
胆管炎是指发生于胆管的炎症性病变。肝外胆管炎多继发于化脓性胆囊炎、胆道结石和蛔虫引起的梗阻。临床表现为以腹痛、寒颤高热及黄疸为主的三联征(Charcot征)为主。严重的有感染性休克伴神经系统症状,例如谵语、嗜睡,乃至昏迷等。临床可分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和慢性硬化性胆管炎两型。
-
地中海贫血
地中海贫血,即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是由于一种或几种正常珠蛋白肽链合成障碍(部分或全部缺乏)而引起的遗传性溶血性疾病,多见于地中海沿岸国家、中东、印度和东南亚各国。
-
蚕豆病
蚕豆病是一种遗传性溶血病,属于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的一种表现类型,多由食用蚕豆或其制品而发病,表现为急性血管内溶血,好发于10岁以下的男孩。该病病程多呈自限性,多数患者停止食用食用蚕豆或其制品后可自行恢复,严重者需要给予对症的治疗。
-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AA),简称再障,是一种可能由不同病因和机制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及所致的贫血、出血、感染综合征等。根据病人的病情、血象、骨髓象及预后,通常将该病分为重型(SAA)和非重型(NSAA)。NSAA治疗及时得当,多数可缓解甚至治愈,但SAA发病急、病情重,死亡率偏高。
-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因血小板减少所致皮肤、黏膜出血为特征的出血性疾病,患者除出血症状外,还可有微血管病性溶血、神经系统异常、肾脏损害及发热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组疾病的综合概念,主要包括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
-
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是由各种类型的溶血疾病导致的黄疸的总称,因血液中的红细胞大量破坏,超过肝脏代谢能力导致的。可能出现在各种人群中,但以新生儿、儿童多见的一种疾病。
-
核黄疸
核黄疸又称黄疸性脑病,常见于严重的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由于先天和(或)新生儿体质因素所致的黄疸和血液内大量带核红细胞为特征,同时因胆红质对中枢神经组织的有害作用而产生神经症状。轻症者出现凝视,为时很短。重者发生呕吐、昏睡、肌肉强直、角弓反张、并出现抽搐、肌阵挛发作及屏气青紫发作。
-
梗阻性黄疸
又称为外科性黄疸,是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病理状态,主要是由于肝内或者肝外胆管部分或者完全发生机械性梗阻,导致胆汁通过胆管进入肠道的过程受到阻碍,从而导致酯型的胆红素反流入血液中,引起黄疸。由于胆汁和它的很多成分不能进入肠内,特别是完全性梗阻者,从而导致胆管内压增高等一系列包括体内的免疫功能、生物化学以及其他器官功能的改变甚至是病变。梗阻性黄疸对机体的正常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
肝细胞性黄疸
是指由于肝细胞受损,使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以及排泄产生了障碍,所以使得胆红素在血液中累积从而导致黄疸。肝细胞性黄疸的发生机制可包括结合胆红素的反流和未结合的胆红素滞留。常见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粘膜和皮肤呈浅黄色甚至是深黄色,可能会伴有皮肤瘙痒,但瘙痒程度较轻。其他的临床表现是肝脏原发病的表现,如食欲减退、疲乏,严重的患者可能会有出血倾向、昏迷以及腹水等。一般化验血清中的非结合胆红素与结合胆红素的值会增高。
-
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可分为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主要是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皮肤、巩膜、其它器官黄染。
-
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疽多发于纯母乳喂养或以母乳喂养为主的新生儿,黄疽一般可在新生儿出生3-5天后出现。患有母乳性黄疸的新生儿主要表现为皮肤发黄,不过其生长发育良好,无不良并发症,一般可自愈。停止母乳喂养后,黄疽可在72小时后逐渐消退。若继续母乳喂养,黄疸可能会延续4-12周方可消退。
-
生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的发病群体为新生儿。新生儿患有生理性黄疸是生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是由于机体内的胆红素浓度过度升高从而出现黏膜及皮肤黄染的现象。新生儿出现生理性黄疸是与胆红素的代谢特点有关。引起生理性黄疸的原因有以下几种:新生儿的血氧分压突然增高,破坏过多的红细胞,使得胆红素增多,从而导致胆红素氧化酶含量也会增高。 二、新生儿的肝脏没有发育成熟,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以及排泄功能较弱。 三、肝-肠循环发育比较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