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原则
腹膜后脓肿的治疗原则是积极处理原发疾病,充分有效的引流脓肿,足量、有效的应用抗生素治疗,此外,还应加强全身营养支持。
急性期治疗
急性期的治疗关键在于早期诊断。疑诊期间,一方面应进行加强营养支持治疗,另一方面加强抗感染、抗休克治疗,同时完善各项检查。一旦明确诊断,即应行外科切开引流术,彻底清创,充分引流,并放置引流导管,必要时放置双腔管进行持续冲洗引流。术前及术后均应注意调整水电解质失调,纠正酸碱平衡紊乱。
药物治疗
对一般情况好,脓肿直径<3cm的可单用抗生素治疗,如甲硝唑、克林霉素等。早期医生可能经验性使用广谱抗生素,后可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
手术治疗
1、B超或CT引导下作经皮穿刺插管引流术
与手术引流相比有创伤小、失血量少、仅用局麻。全身状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引流的病人,可首先选择穿刺置管引流。其治疗效果与脓肿及其病灶的特性有关,单发、单房、脓液较稀薄者疗效好,脓液内有半固体状坏死组织的引流可能不彻底,须反复冲洗。
2、手术切开引流
(1)经腹引流:传统的经腹途径引流适用于首次手术的病例,如阑尾炎、十二指肠或结肠损伤穿孔引起的腹膜后脓肿,可经腹行消化道穿孔引流或造瘘手术,并同时行脓肿引流,一般行多管引流。
(2)经后腰部腹膜后途径引流:因该途径具有避免对腹腔的污染,术后病人胃肠功能恢复快,手术直接到达腹膜后间隙,操作方便,符合低位捷径的原则,治疗效果确切等优点。术中须疏通各脓肿间隙,对蔓延至腹股沟区等部位的脓肿亦应作切实有效的引流。
其他治疗
营养支持治疗:因腹膜后感染可引起肠麻痹,致使肠功能障碍,影响进食。而且腹膜后脓肿常被延误诊断,长时间的感染和消耗可导致患者贫血、低蛋白血症、机体的免疫力下降。因此,应加强营养支持治疗,以利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力、促进组织愈合、控制和使感染局限。肠功能障碍恢复前采用肠外营养支持,感染控制、肠功能障碍恢复后过渡至肠内营养并逐渐恢复正常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