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导航

手术库
检查库
内科
呼吸内科 心血管内科 神经内科 消化内科 内分泌科 风湿免疫科 肾内科 风湿免疫科 普内科
外科
神经外科 心胸外科 乳腺外科 泌尿外科 肝胆外科 胃肠外科 肛肠外科 胃肠外科 骨外科 外伤科 整形烧伤科 普外科
男女老幼
妇产科 妇科 产科 男科 儿科 小儿科 新生儿科 生殖健康 整形美容科
皮肤性病科
皮肤病科 性病科
五官科
眼科 耳鼻咽喉科 口腔科
精神心理科
精神病科 心理咨询科 成瘾医学科
肿瘤科 感染科 肝病科 急诊科 中医科 体检保健科 营养科 疼痛专科 非临床科室

脱疽

您的位置: 首页 > 找疾病 > 中医外科 > 脱疽 > 治疗
脱疽的治疗

治疗原则

轻症可单用中药或西药治疗,重症应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以辨证论治为主,但活血化瘀法贯穿始终。对于部分发病较急的患者应及时采取手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原则主要着重于改善和增进肢体血液循环,解除或减轻疼痛,挽救肢体,恢复劳动力,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对症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寒湿阻络

若阳虚明显的患者,可加用制附子、肉桂,但慎用麻黄、川草乌。

2、血脉瘀阻

可加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效果较强的虫类中药。

3、湿热毒盛

(1)若水肿明显的患者,可加用冬瓜皮、猪苓、防己。

(2)疼痛明显的患者,可加用全蝎、蜈蚣、土鳖虫。

(3)本病清热,宜用甘寒解毒清热的药品,慎用苦寒清热解毒的药品。

药物治疗

1、寒湿阻络

(1)方药:阳和汤加减。

(2)常用中药:熟地黄、麻黄、鹿角胶、白芥子、肉桂、生甘草、炮姜炭。

(3)中成药:阳和丸、独活寄生丸。

2、血脉瘀阻

(1)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2)常用中药:当归、川芎、赤芍、延胡索、牛膝、制乳没、蜈蚣、全蝎、土鳖虫。

(3)中成药:抗栓保荣胶囊、脉管复康片、消栓通络胶囊。

3、湿热毒盛

(1)方药:四妙勇安汤加减。

(2)常用中药:金银花、玄参、当归、甘草。

(3)中成药:醒消丸、二妙丸。

4、热毒伤阴

(1)方药:顾步汤加减。

(2)常用中药:黄芪、石斛、当归、牛膝、紫花地丁、太子参、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

(3)中成药:通塞脉片、脉络宁颗粒。

5、气阴两虚

(1)方药:黄芪鳖甲汤加减。

(2)常用中药:人参、生地黄、赤芍、黄芪、炙甘草、桑白皮、鳖甲、秦艽、茯苓、地骨皮、柴胡等。

(3)中成药:人参固本丸、生脉胶囊、益心通脉颗粒。

手术治疗

1、坏死组织清除术

待坏死组织与健康组织分界清楚,近端炎症控制后,可行坏死组织清除术,骨断面宜略短于软组织断面。

2、坏死组织切除缝合术

坏死组织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且近端炎症控制后,血运改善,可取分界近端切口,行趾切除缝合术或半足切除缝合术。

3、截肢术

当坏死延及足背及踝部,可行小腿截肢术,坏疽发展至踝以上者,可行股部截肢术。

4、血运重建术

手术目的在于恢复肢体的血流,以改善肢体循环,恢复肢体功能,阻止坏疽发生或降低截肢平面。手术包括动脉内膜剥离术、动脉旁路手术、动脉静脉化。

其他治疗

1、外治疗法

(1)未溃

宜重在保护,避免刺激,防止坏死,局部不宜用药。可用当归、独活、桑枝、威灵仙煎水熏洗,每日1次。

(2)已溃

对于干性坏疽,应消毒后包扎,预防继发感染,限期手术治疗。感染创面可做湿敷处理。溃疡面积较大,坏死组织难以脱落者,可先用油膏(如湿润烧伤膏等)液化清除创面坏死组织;难以液化患者,采取蚕食清创方法,逐步清除。彻底的清创术宜待炎症消退后施行。

2、针灸治疗

通过针刺可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可以缓解患肢疼痛,消除缺血症状,促进创口愈合,强壮患者体质。

(1)适用于早期和恢复期患者病情稳定,但仍有畏寒、患肢发凉、下肢疲乏感,患肢疼痛,创口久不愈合者。

(2)对于感染坏疽较重,病情进展或恶化的患者应慎用;肢体肿胀者不用。

(3)上肢取穴曲池、内关、外关、合谷、中渚。下肢取穴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绝骨、解溪。强刺激,得气后留针或用电针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