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导航

手术库
检查库
内科
呼吸内科 心血管内科 神经内科 消化内科 内分泌科 风湿免疫科 肾内科 风湿免疫科 普内科
外科
神经外科 心胸外科 乳腺外科 泌尿外科 肝胆外科 胃肠外科 肛肠外科 胃肠外科 骨外科 外伤科 整形烧伤科 普外科
男女老幼
妇产科 妇科 产科 男科 儿科 小儿科 新生儿科 生殖健康 整形美容科
皮肤性病科
皮肤病科 性病科
五官科
眼科 耳鼻咽喉科 口腔科
精神心理科
精神病科 心理咨询科 成瘾医学科
肿瘤科 感染科 肝病科 急诊科 中医科 体检保健科 营养科 疼痛专科 非临床科室

痞满

您的位置: 首页 > 找疾病 > 中医内科 > 痞满 > 治疗
痞满的治疗

治疗原则

痞满的基本病机是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宜。所以,治疗总以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为基本法则。根据其虚、实分治,实者泻之,虚者补之,虚实夹杂者补消并用。扶正重在健脾益胃,补中益气,或养阴益胃。祛邪则视具体证候,分别施以消食导滞、除湿化痰、理气解郁、清热祛湿等法。

一般治疗

消除与发病有关的病因和不利因素,戒除烟酒,注意饮食,少吃刺激食物等。

药物治疗

1、实痞

(1)外寒内滞

方药:香苏散加减。

常见中药:苏叶、香附、陈皮、炙甘草。

中成药:香苏饮、加味香苏散。

(2)饮食内停

方药:保和丸加减。

常见中药: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

中成药:保和丸、越鞠保和丸、健脾消食口服液、枳实导滞丸。

(3)痰湿中阻

方药:二陈平胃散加减。

常见中药:半夏、茯苓、陈皮、甘草、苍术、厚朴。

中成药:保和平胃散。

(4)寒热错杂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

常见中药: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炙甘草、大枣。

中成药:荆花胃康片。

(5)肝郁气滞

方药:越鞠丸合枳术丸加减。

常见中药:苍术、香附、川芎、神由、栀子、积实、白术。

中成药:气滞胃痛颗粒、达利通颗粒、胃苏颗粒、金佛止痛丸、厚朴排气合剂。

2、虚痞

(1)脾胃虚弱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常见中药: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

中成药:枳术宽中胶囊、香砂六君丸、香砂养胃丸、胃乃安胶囊。

(2)胃阴不足

方药:益胃汤加减。

常见中药:沙参、麦冬、生地、玉竹、冰糖。

中成药:养胃舒颗粒。

其他治疗

外治法在痞满治疗中疗效满意,是中医药治疗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应用中医外治法治疗痞满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辨证选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1、针刺

实痞证,可用毫针针刺足三里、天枢、气海、中脘、内关、期门、阳陵泉。针用泻法。虚痞证,可用毫针针刺脾俞、胃俞、中脘、内关、足三里。针用补法。

2、艾灸法

艾灸治疗能很好地改善痞满的临床症状,尤其适用于脾胃虚弱或脾胃虚寒者。选取穴位有上、中、下三脘,足三里;有恶心、呕吐、嗳气者加膈俞。以上多采用艾箱灸的方法,较为方便。

3、熨法

麸皮30g,生姜渣15g,拌匀炒热后用布包裹,揉熨患处。适用于脾胃虚弱,中寒痞满者。

相关解析

36岁女性,出现晕车,所谓的胃痞满,可能是指腹部发胀、发闷等不适感觉。出现这种情况的话,建议要休息,并且要控制饮食,暂不要进食。症状可能就会逐渐缓解。必要时可以服用一些胃动力药物,如多潘立酮等。平时要注意良好的生活方式。乘车前不要过饥过饱。

观看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