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血压
血压是指推动血液在血管中运行的压力,由心脏舒张、收缩引起。正常情况下,人体血压应该处于在一个相对稳定范围内。无论患者血压过高还是过低,都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高血压是诱发一系列慢性疾病的根源。尤其是患者体内的血管,长期受到高压影响,其质量、活力、弹性都会受到严重影响,后期诱发破裂、出血的可能性大幅度升高。如果患者并发血栓、高血脂,应该高度警惕猝死。低血压会影响到患者的生理状态,甚至会影响到患者的心脏功能,很多低血压患者会频繁休克。
-
高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周围小动脉阻力增高,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心排血量和血容量增加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患者多表现为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失眠、乏力等症状。长期高血压可损伤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功能衰竭。
-
原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周围小动脉阻力增高,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心排血量和血容量增加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患者多表现为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失眠、乏力等症状。长期高血压可损伤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功能衰竭。
-
高血压急症
高血压急症是指在血压突然升高后引起的一系列疾病和症状。该病的病因为交感神经张力亢进、肾脏急性受损、血管急性病变、内分泌疾病、心血管受体功能异常等。该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血压显著增高、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脏器急性损害等。该病的影响广泛,几乎所有脏器均可受累,危害比较严重。
-
顽固性高血压
高血压病人应用了足量并且合理的联合了三种降压药物后,而且生活方式也会改变,但血压仍然在正常水平之上,称为顽固性高血压。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常常有头晕、疲劳、头痛、心悸等表现。影响该病的病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不良的生活方式,如患者经常吸烟饮酒等会加大患病概率。三是伴随疾病,有长期焦虑或是慢性疼痛等疾病。四是药物,如口服避孕药。
-
低血压
低血压是指体循环的动脉血压低于正常水平。因为低血压的诊断迄今尚无确切的数值规定,但一般认为,当动脉收缩压<90mmHg,舒张压<60mmHg时可称为低血压或者是低血压状态。根据其产生原因的不同,大致可分为生理性低血压状态和病理性的低血压病。
-
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又称为直立性低血压,其特点是在站起时(通常为快速站立)出现血压明显下降,并出现脑供血不足的症状。体位性低血压属于血压调节异常的一种表现,在各年龄阶段均可见,不过老年人群的发生率相对较高。治疗常以非药物治疗优先,非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联合药物治疗。
-
直立性低血压
由于体位突然改变造成的血压降低,称为直立性低血压,该病多见于老年人,该病的患病率随基础血压和患心血管病的增高而增多。引起该病的原因有两大类,一是原发性因素,可能与血压控制异常、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有关。二是继发性因素,如各种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以及代谢疾病;服用降压药、血管扩张药、镇静类药物以及因病卧床等都会导致出现直立性低血压。
-
孕妇仰卧位低血压
孕妇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指的是怀孕晚期的孕妇仰卧位时,会出现胸闷、头晕、呕吐、面色苍白、恶心、出冷汗、心跳加快以及不同程度的血压下降,但当孕妇换为侧卧位后,临床症状立刻减轻或消失的疾病。引起该病的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孕妇体位,怀孕晚期子宫增大,会压迫下腔静脉,使下腔静脉回流受阻,回心血量减少,从而引起血压下降。二是精神性因素,麻醉可以减少回心血量,使血压下降。
-
高血压脑病
高血压脑病是指血压短时间内升高超过脑血流自动调节的阈值时,脑血流出现高灌注,毛细血管压力过高,渗透性增强,导致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从而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症状。该病的病因有原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以及某些药物等。如果治疗不及时,脑部会受到严重的损伤,可危及生命。
-
高血压肾病
高血压肾病是指由于良性高血压所引发的肾脏内的小动脉硬化,并导致一系列的疾病症状。该病的主要发病人群是良性高血压的患者,多为中老年人,有长期的高血压病史。血压引发肾病时,主要症状包括尿液的变化,包括夜尿增多,蛋白尿,血尿等等。如果长期得不到治疗,可能在后期出现慢性肾功能衰竭,并且并发视网膜病变和心力衰竭等多种并发症。
-
妊娠合并高血压
妊娠合并高血压又叫做妊娠高血压疾病,是孕妇所特有而又比较常见的威胁孕妇生命安全的产科并发症,也是导致早产、体重不良以及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妊娠合并高血压主要是由于机体小动脉痉挛、凝血系统激活以及止血机机制异常引起的,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就是血压的升高以及蛋白尿等。
-
糖尿病和高血压
糖尿病人非常容易引起高血压,糖尿病病人中高血压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体重增加及病程延长而上升,女性发病率多高于男性。临床表现多为多尿、乏力 失眠、食欲异常、视力模糊、头晕头疼、消瘦、烦渴多饮、乏力。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治疗并需坚持,使血压尽可能降至接近正常。